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海投”推高双选成本 两成雇主遭遇75%面试爽约

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应届生面试爽约主要原因是应下的面试太多,另外也比较挑剔

周易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30日   07 版)

    漫画:吴文锋

    近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公布的“应届毕业生面试爽约”调查报告表明,应届生面试爽约率再创新高。数据显示,近两成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遭遇超过75%的面试爽约率,这意味着他们通知四人来面试,会被其中三人“放鸽子”;四分之三的雇主遭遇爽约率超过25%。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求职季”。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99万,成为历年之最,而目前为止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签约率还不及三成。在看起来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求职时一再放面试单位“鸽子”,是否太过“从容”?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今年的低签约率和2009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初,雇主对经济走势正处于观望期,缩减招聘数量成为相对安全的选择。如今的低签约率,则更多是由于年轻人的就业观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薪酬的期许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调查中,企业HR(人力资源经理——编者注)认为应届生面试爽约的主要原因是“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和“比较挑剔”,分别有24.3%和22.3%的受访雇主选择。应届生中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25.7%和20.4%。“企业提供的薪酬比较低”作为爽约原因在应届生心中排在第二位,被25.2%的人选择。而选择这一项的企业比例仅为10.5%。

    其实,一定数量的面试爽约率是必然会存在的情况。“双向选择”赋予了应聘者选择的权利,网络招聘的发展更是极大拓宽了选择面。对用人单位,应聘者当然会广泛接触,“择木而栖”。如果面试安排“撞车”,就可能有企业被爽约。

    另一方面,在当下,年轻的求职群体更加重视自身感受和权益,单位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适宜、员工人格是否得到尊重,都会被他们纳入考量范围。此外,由于父母支持力度加大,这一代人中,面临极大生存压力而急于找工作的人相比以前减少。因此,他们容易放弃心中不那么重要的面试机会。

    但是,毕业生的挑剔并不代表他们更懂得如何选择职业。伴随高爽约率的往往是盲目的“海申”和“海投”(即应聘者不加选择地向各种公司发出极多简历——编者注)。中华英才网曾对北京、上海、广州的2011届毕业生进行调研,发现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采用“海投”策略,10%的毕业生投出的简历数竟高达100份。适当多投简历是争取更多就业机会的办法,但正由于一些毕业生缺乏明确职业定位,他们把“广撒网”作为主要求职手段,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面对面试邀请时就会出现摇摆不定、取舍困难。

    过高的爽约率也暴露出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的问题。当下,各招聘论坛中经常有企业HR发帖,吐槽面试者雷人的爽约理由。“忘记时间”、“心情不佳”、“天气不好”等爽约原因,表明这些毕业生尚未及时完成从学生到“准职场人”的角色转换。

    毕业生面试爽约可能导致他们错过适合的单位,又不被理想企业所录用,同时也会无端消耗企业的资源。冯丽娟介绍:“每安排一次面试,HR事前都会做许多准备。被‘爽约’的面试背后,是HR大量的重复劳动和公司用人的压力。”

    真爱俱乐部人力资源总监则表示,无论是“应届生抢工作”还是“企业抢优质生源”,都是激烈的人力资源大战,都需要“门当户对”的匹配性,不存在对错之分。

    目前,不少企业正纷纷想办法提高招聘效率。广西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桂聘网建议,企业在筛选简历的阶段多设置几道求职门槛,提高收到简历的有效性;同时在电话通知时注意沟通技巧,告诉对方岗位职责与要求,让应聘者觉得被尊重。

    降低面试爽约率,关键是提高招聘方和应聘者初期匹配的精准度。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秘书长关长海指出,企业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定位,了解自己的知名度和实力能吸引什么样的毕业生,同时要了解招聘岗位所需的能力层次和报酬吸引力。学生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能进入什么企业、担当怎样的职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和学生就能做到精准匹配,招聘和应聘不再是“大海捞针”,而是“一击即中”。

    主动摸清游戏规则,重视对方诉求,提高对就业环境、职位特点和自身情况的认知,是招聘方和应聘者双方的责任。与此同时,政府、学校和一些社会组织也应承担起责任,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打造通畅的渠道,促进就业信息的双向交流。

分享到:
“海投”推高双选成本 两成雇主遭遇75%面试爽约
79.9%受访者赞成安全教育进入学校常设课程
燕兆时:必须让打工者的孩子敢于梦想
网友热议“到此一游” 可怕的是不约而同地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