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将今年称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就业就像当年同学们备战高考一样,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们是不是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住一个工作(而不管它适不适合自己)以实现就业再说?我认为这样是不妥当的。越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时候,越不能忽视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
应该承认,大学毕业生如果想一步到位找到“好”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加大了就业难度。在就业困难时期,有些毕业生肯定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实施“权宜之计”。但如果看得稍微长远一点,就会发现,“先就业后择业”其实会导致较高的离职率,对企业和个人都会带来一定损害。根据高校培养质量评估专业机构麦可思的研究,2012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离职率,要显著低于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群体,比如,文学类毕业生的这两种离职率分别为26%和41%,经济学类毕业生的离职率分别为17%和34%,医学类则分别为14%和36%。
由此可见,在大学毕业生确定“第一份工作”所应考虑的诸多因素中,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匹配度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考虑“学以致用”,这样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说是一种优选策略。
为什么“找专业相关工作”是最优策略?因为对于那些从事第一份工作比较久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这份工作往往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和行业的发展。而第一份工作的收获与影响,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麦可思研究发现,2012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为43%,高职高专为38%),也就是说,四成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是怀着对职业的懵懂状态走入职场的,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竞争优势——专业相关,从而会出现发展空间受阻,很可能导致第一份工作做不久就中途跳槽,丧失了宝贵的职场积累期。
如果大学毕业生选择一个与自己专业匹配度高的职业,选择一个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就可以迅速上手、持续进步,也会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心态稳定,认真地做好第一份工作,不因为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领导批评就轻易离职,就会逐渐进步,改掉自身的缺点和问题,培养自己的职场素养。
有人会说,如果追求工作与专业的高相关度,可能要牺牲一些别的就业指标,比如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不会太高,就业单位的层次较低、规模不大等等。从长远来看,这种牺牲还是值得的。以本科医学专业为例,近五年来它都是“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本科专业(2008至2012届分别是90%、88%、88%、89%和87%,均高出同届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根据麦可思对2009届中国大学生的三年跟踪研究发现,2009届医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124元,在9个本科学科门类毕业生中排名倒数第一;但是3年后的2012年,2009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达到了5351元,增幅为3227元,收入和增幅上升到第三名。实际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度过实习医生的职业过程之后,如果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在职业发展上就进入了“快车道”。这个例子很典型,它说明了只要工作与专业相关,在度过工作初期的磨砺之后,专业发展的后劲就会发挥威力。
当你尝试去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用人单位一定会更倾向于去寻找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所以说,在工作与专业相关的路上“分步走”是不利的,还是要在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匹配度的问题。
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确定第一份工作的策略很关键。基于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持续跟踪研究,我建议: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尽可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周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