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学中文的祝溪白大学毕业,她曾想过当老师,当记者,但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街道的基层公务员。
她记得上班第一天,街道党工委书记把她从组织部接到街道,在车上书记问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会干点啥?”
祝溪白思考了半天,说我会写东西。“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在校报记者团,在学校团委也做过宣传。”街道的宣传工作就这样落在了她的肩上。
街道党工委有一本自己的杂志,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祝溪白都在忙活出杂志这件事。但街道的出版印刷条件颇为“落后”,排版环节都要手动完成。“就是自己拿个A3纸,自己画格子,哪个文章放在哪儿,都先摆好,然后再打印出来。”
那时候因为刚走出校门,祝溪白还不了解社会及党政新闻的写法,排出来的稿子拿到领导手中,常常是一大堆问题,然后她就要反复重排。有时候时间晚了,干脆就住在办公室里加班。
小祝的踏实工作被领导看在眼里,一年以后,她被委任为街道团工委书记。对她来说,这是一份陌生的工作。虽然在学校团委待过,但面对街道那么多社区,那么多人口,单枪匹马的她还是觉得有点束手无策。
在进行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时,光是配备团工委班子就让她伤透了脑筋。
按照组织格局创新的要求,团工委要招募体制外的青年做团工委副书记或委员,协助她一起工作。可是招募时,却没多少人愿意干,甚至当她跟别人说起团工委时,都没多少人知道团工委是干啥的。为此祝溪白可谓跑断了腿,联系朋友,跟领导沟通,找学校、企业和辖区内各种单位。甚至她还印制了宣传单发放。这期间,她被人拒绝过,也被人怀疑过是传销,但她却从没有放弃。
就这样她招来了16个青年,配齐了她的团委班子。
在她看来,建班子只是第一步,做些实事才是重点。于是她又组织起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进社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
在开展“代理儿女”活动时,她组织了志愿者和150多对空巢老人进行结对,定期对老人开展关爱服务。
祝溪白自己也和一位80多岁的老人结对,每当看到老人,她都会觉得像是跟自己的姥爷在一起。她陪老人聊天,陪老人游园,陪老人参加才艺展示,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忙碌,她却体会到另一种幸福。
26岁的年纪,本该有大把的时间去逛街或者旅游,但祝溪白却把自己的时间都放在了团工委工作上,关爱农民工子女、帮助创业青年贷款、组织社区志愿服务……每一项工作都让她乐此不疲,而且她说已经爱上了这个工作。
微寄语
青春之美好,在于拥有无限之可能,请时刻忠于内心,勇于尝试,敢于选择,乐于付出,善于珍惜。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