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6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人人都有锦绣前程 绝不落下一个学生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三个不落下”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13日   07 版)

    2013届毕业生实习招聘双选会

    2013届毕业生实习招聘双选会

    锦城学生在生产基地实习

    川开电气集团举办的锦城学院招聘会

    土建系老师在施工工地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落下每一个学生,这是高校道义感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在天府之国成都就有这样一所学校,该校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的同时,践行“普惠教育”理念,坚持办负责任的教育,并表示:“我们的本事不在于去挑选高质量的学生,而在于能把普通的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坚持“三个不落下”的教育信仰,这所学校就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不让一个贫困生中途辍学

    对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9级文学与传媒系行政管理专业的苟智勇来说,2012年12月1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正式收到了四川省邮政公司的录用通知——这让这位农家子弟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苟智勇是达州万源市人,家住大巴山脚下,大巴山脉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时冲击他脆弱的家庭,父母的体弱多病更加深了生活的不幸。2009年夏天,收到锦城学院录取通知书时,苟智勇的内心是复杂的:家里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齐的入学费,却因弟弟的突然生病而不得不另作他用——这让苟智勇一度陷入了“读还是不读”的犹豫和反复之中。然而他最终不能舍弃自己的“大学梦”,2009年9月,怀揣着300元生活费,苟智勇从大巴山老家前往川西坝子,来到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心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学院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当初选择的正确,回忆起入学那天的情景,苟智勇动情地说:“我很庆幸自己选择的是‘锦城’,当我看到院领导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我的申请、并让我安心留下来好好学习的时候,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觉得鼻子有点发酸。”

    然而,生源地信用贷款只能缓解苟智勇的燃眉之急,亟待解决的后续学费和生活费是他挥之不去的担忧。入学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去校外勤工俭学成了苟智勇周末生活的全部。锦城学院的老师们看到他那样辛苦,倍感不忍,于是四处“化缘”,甚至自掏腰包,希望能缓解他的经济压力: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袁泉辗转从自己广东的企业家朋友那里为他争取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办公室周爱萍副主任每学期捐给他500元生活费,文传系给他安排校内勤工俭学项目,并推荐他去系里的鑫政会务公司和锦丰农场勤工助学。回忆起这些,苟智勇有些动容:“这些捐赠,这些勤工助学项目,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为了帮助贫困生战胜贫困,锦城学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争取国家帮”、“动员社会帮”、“强化学校帮”“发动老师帮”、“号召学生帮”,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锦城学院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到“锦城”设立各种奖/助学金。“不管是去企业拜访,还是接待来访企业,只要有机会,学院就会邀请企业家朋友们来我校设立奖/助学金。”袁泉助理说,“事实上,很多企业也是乐意来我校设立奖/助学基金的。因为他们充分信任我们。”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四川路桥、蓝光集团、川航集团、川投能源等31家知名企业在锦城学院设立了奖/助学金,每年资助总额达300余万元。

    锦城学院在后勤部、图书馆、学院机房、学生模拟公司等校内机构设有15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在给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注重对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该校结合自身的创业教育特色,给贫困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已有不少贫困生建立起了自己的实体公司和淘宝网店。锦城学院在校内设有“育才基金”,专门为家庭出现变故、急需用钱的同学提供无息贷款。2008年“5·12”地震之后,不少地震灾区的同学失去了经济来源,锦城学院就是通过这个基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

    另外,锦城学院还发动老师通过各种关系为贫困生募捐,争取社会慈善捐赠。通过此途径,锦城学院每年可以募集逾百万的善款,平均每年帮扶1300余名贫困生。

    该校团员也自发行动起来,用骑着三轮车回收废品换来的钱成立了“团员爱心基金”。“学生帮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成为一时的美谈。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锦城学院全院上下蔚然兴起“扶危助困”之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至2012年期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锦城学院累计实现各种资助(含各种补助和补贴)逾1.73亿元,3.6万余人次从中获益。

    不让一个“学困生”半路掉队

    在锦城学院,有一部分学生享受着“特殊照顾”,然而他们却不是传统观念认为的“优等生”,而是“学困生”(学习暂时困难学生)。

    “我们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学困生’半路掉队。”锦城学院教务部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分析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一是基础不牢,二是学不得法。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绝不落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对于基础不牢的学生,锦城学院采取“专业老师指导、优秀同学帮助”的方法,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夯实基础,跟上学习队伍。会计系针对“半路出家”、基础比较薄弱的转专业学生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帮助计划,他们组建了一支旨在帮助转专业同学的“提高队”,并指派了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作为“提高队”的“总教练”,同时征集了十几个学习较好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了“助教团”,老师、学生齐上阵,轮番给“提高队”队员进行课外指导:转专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财务报表,“总教练”就特地弄来几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给他们看;转专业同学搞不懂复杂的会计概念,“助教”们就对照着财务报表,为他们逐个讲解概念,帮助他们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常见概念在财务报表中的具体应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显著的成效,“提高队”队员得到了快速的提高。队员们表示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感觉很有归属感。”

    对于学不得法的学生,锦城学院注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介各种优质的学习方法。通过细心甄选和整合,锦城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了特色鲜明的“十种学习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介:比如给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推介“学用结合法”,给急于求成的学生推介“循序渐进法”,给不善于知识迁移的学生推介“举一反三法”……同时,为了给学生一个健康、丰满、富于乐趣而又充满收获的课堂,锦城学院还在总结世界知名高校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推行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六大教学法”。“十大学习法”和“六大教学法”,营造了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一个曾经的“学困生”打趣地说:“老师们讲得兴致勃勃,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开始摸着点门道,喜欢上学习了,现在是想不好好学习都难呀!”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韩愈在《师说》里关于答疑解惑重要性的著名论断。锦城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工作。学院要求老师在课前课后留够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在锦城学院,你几乎看不到“上课才来,下课就走”的老师。基础课部各教研室推出面向全院学生的“答疑解惑计划”:由每个教研室组织专人排班,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办两场答疑,旨在让学有疑惑的同学能在第一时间“从师解惑”。这个计划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数学教研室组织的答疑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据数学教研室主任樊明书老师说:数学答疑会几乎场场爆满,前来问问题的同学络绎不绝,有时候因为来问问题的学生实在太多,答疑会甚至要持续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结束。谈到答疑会这种方式,樊明书说:“答疑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学习疑问的‘快速通道’,同时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为了“不让一个‘学困生’半路掉队”,锦城学院在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上也下足了功夫。机械系加强家校合作,坚持在每年寒、暑假时给每位学生家长(尤其是“学困生”家长)写一封信,让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锦城”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金融系某位女同学因伤致残,腿脚不灵便,为了让她更方便地学习和生活,系里专门为她改造了一间“无障碍寝室”,校园里也常常能看到同学们背着她上下教学楼的身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锦城学院独创性地提出了“全身心投入‘锦城’的教育事业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要求全体教师全心全意、全职全力地投入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去。正因为如此,在“锦城”,只有“暂时不想学”的学生,没有“半刻不想教”的老师。樊明书老师对学生有过这样的承诺:“只要你们不放弃自己,我就绝对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一个!”——这不仅是樊明书的承诺,也是全体“锦城”教师的承诺!只要学生肯学,老师们就能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辅导。

    锦城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正广说:“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锦城’可不只是说说而已。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都是独特的,都是有天分、有潜能的,都是能成功的!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坚持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因。”

    不让一个“职困生”毕业即待业

    蝉联2011、2012年度“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5年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且呈逐年攀升趋势……在全国高校大呼“就业难”的背景下,锦城学院却能让自己的学生“多就业、就好业”。锦城学院向全社会发出了最强音:“就读‘锦城’,锦绣前程!”

    人们不禁要问:“锦城学院怎么做到的?”

    在“锦城”,就业工作是一把手重点抓的工作。邹广严院长多次强调:“抓好就业工作是锦城学院的生命线!”锦城学院致力于建好、用好“校地”(学校和地方政府)、“校会”(学校和行业协会)、“校企”(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校校”(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四大合作平台”,并已通过这四大平台和600余家企业达成了友好合作关系,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抓好人才市场的供需衔接,每年举办100场以上校园招聘会,提供超毕业生人数两倍的就业岗位。锦城学院就业部副部长李滨雁说:“这里机会多多,学生当然前程锦绣。”

    他同时也坦言,不管多么优秀的学校,总会有一些“职困生”(求职困难学生),锦城学院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锦城”却决心要让“职困生”们也能拥有锦绣前程。对“职困生”,锦城学院实行的是“重点指导、帮扶就业”的政策。据李滨雁介绍,落实这个政策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调查分析,了解意愿”,即调查分析“职困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第二步是“落实专人,重点指导”,即落实专人对“职困生”进行因人而异的专门指导;第三步是“上门营销,对口推荐”,即由责任人带领“职困生”有针对性地去企业“毛遂自荐”,上门上户搞“营销”。“简言之:一个政策三步走,不离不弃不落下。”李滨雁补充道。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财会系的两名同学就因此多次受挫。就业部了解到她们的情况后,对她们展开就业心理辅导,李滨雁勉励两位同学不要失去自信:“成功是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但同时也告诫她们要直面现实,“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去银行当柜员也可以去企业作会计嘛。”李滨雁推荐她们去参加由该校学工部开设的“向日葵训练营”——那是一个旨在让羞怯、内向的学生通过一系列训练后,敢于在公众面前自信表达的平台。通过学院和学生自身的一系列努力,两位同学逐渐恢复了自信,并最终在4月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会计工作。

    会计系2010级的熊磊患有先天性左耳道闭塞,而且有较明显的面部缺陷。身为一个残疾人,他的成长之路承受了太多异样的目光和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他却是乐观、坚强的:他学习刻苦,除了课程成绩优异外,还考取了会计证等各类证书;他吃苦耐劳、不避艰辛,常常自己主动顶着烈日在“锦城”农场劳动。可是,就因为先天的原因,他不得不面对令人忧虑的就业前途。

    就业部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位困难学生。李滨雁给熊磊建议:“尽量找一个扬长避短的后台工作,先找家单位实习、好好干,以便毕业后能留在那里。”她带着熊磊跑了好几家会计师事务所,也登门拜访了好几家企业的会计部门,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企业都表示有些为难。“那天,回学校的路上,熊磊尽力掩饰着自己的失落,然而他没有哭,倒是李部长哭了。”就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对于像熊磊一样的同学,我们一定会帮扶到底。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最终落实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业部最终联系到经卫会计师事务所,该所所长决定接纳熊磊,她对熊磊说:“熊磊,你的‘磊’字是三个石头垒起来的,只要你乐观、坚强、踏实,这个‘磊’字就绝不会垮。”

    谈到“绝不落下一个学生”,锦城学院院长邹广严目光坚定、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定会让我们的学生昂首阔步,浩浩荡荡地走出‘锦城’!”

    (温晶晶 李秀锋 郭镇瑛)

分享到:
人人都有锦绣前程 绝不落下一个学生
热烈祝贺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转设更名为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