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代的陈经伦中学倡导自由之风。学校阅报栏里常年贴着一幅宣传画:粉的粉,蓝的蓝,两个男女青年侧面重叠,同时望着高于水平的前方,满心理想抱负。我们以为其中一个就是自己——高傲、自负、幸运,有着无限的未来。
1986年,倡导教育改革的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基于对我班的采访,写成报告文学《多思的年华》刊于《十月》。其中有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严厉抨击班主任的段落种种,有一句大约是:“她是老女人了。看着我们篮球场上的矫健身姿,满眼充满妒意。”她写诗,人长得好看,讲演屡屡获奖,说话锋利无比。
班主任和她关在屋里深谈了一个多小时,两人都哭。出门时碰上我,班主任道:“徐虹这孩子就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当时就恨自己——我怎么就不能说出这样尖刻的话呢?甚至不是说不出,而是从来没想过。时隔20多年才知,原来是质不同,不同道;道不同,不足谋。本性不兼容,一时欢洽,行之难久。这即是常说的“志趣性格不合”吧。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人际关系,均基于本性兼容。不必刻意搞好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尚在懵懂,你的基因已经选择了人际生态圈。
这本无对错。我以为中国的属相应分男女,另加上植物的类别——比如,男人是属动物的,有属凶猛豪猪的,有属阴险眼镜蛇的,有属木讷的大象或者生存能力很强的老鼠的。
而女人是属植物的。有属月光下生长的阴冷花朵,有属阳光下充满生机的树,也有属很难看却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仙人掌,她也会开花的。动物怎么群居,植物怎么生长,人就怎么相处。
因此,狼和羊是不能成为朋友的。这大家都知道。猫和鼠也不可以。农夫和蛇也不可以。没有道理可讲,本性使然。喜羊羊不要试图经营与狼族的关系了;蛇暂时在农夫身上取暖也终会反目,让它与农夫增进友谊,是违反蛇道的。
后来我读《三国》把人分为四种:有智有仁,比如刘备;有智不仁,比如曹操;无智有仁,比如鲁肃;不智不仁,比如现在街面上的最流行——这些人生存的利益永远大于内心的主义,时代风尚怂恿着他们产生,也纵容他们成长。有时候也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可以理解为:“闹三国”就是“建立友好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
当然,如果说仅依照天性划分敌友、交往人际未免宿命。这时候,交友之道的最根本一点是利益互惠。因为对动物来说,利益是活下去、活得好的前提——什么是利益?
在动物即是食物、性、地盘。相应于人即是钱财、情爱、权力。实际上,除了食色,在对待利益的态度上,人基本与动物无异,美其名曰“趋利避害”。可以常常见到,人们在没有利害冲突之时往往交善,一旦形成利益冲突即刻交恶。也不必悲观,这就是人性。因此,基于这一事实,实行互利互惠,一赢多赢,是符合人性的,也有其深刻的哲理依据,更是人群之间关系和谐之要旨。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互相尊重,遇事多为他人着想,理解和包容”,即,接受他人利益诉求的合理性,恪守“别人应得的我不拿,不属于我的我不抢”的利益均沾原则。反之“为自己着想”、对利益的拼抢和对他人利益的侵犯,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忌。要知道这个世界的事物有其互动关系,就像乒乓球打在墙上会反弹。虽然一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照物理角度飞,但,客观规律终会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