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这么一道“常识判断”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凭常识作判断的事真是太多了。就眼下的考题而言,依据什么样的常识,要看你答题有什么样的动机。考生早起赴科场,是想奔个公务员职位,答题自然要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常识和命题者思维常识。这样,只有选B才可以得分。
少年时,我即爱读《三国演义》。直到现在,我仍常常回味小说开篇的这句话。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它是我用来判断“天下大势”的常识。比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如果用这句话作常识性总结,也就是一句话——中国历史是分裂与统一的历史。
记得有一次,一名美国官员支持台湾独立。我就用这句话反驳,说台湾与大陆分离久了,总要实现统一。这位官员无语,似乎他也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常识。
再比如,如果我们跳出中国历史的狭小范围,以更广阔的时空视角观察地球史和人类史,这句话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常识判断——地球和人类也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变迁史:根据大陆漂移学说,远古时,地球上的陆地只有孤独的一大块,可称之为泛古陆、泛大陆或盘古大陆。大约两亿多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的陆地板块漂呀漂,一直到二三百万年前,地球才形成了现在7大洲、4大洋的模样。
一种人类起源学说认为,大约100万年前,人类诞生在现今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然后从这里迁往世界各地。据说,我们的祖先最初迁徙时,并不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要搬迁到某个地方,而是在寻觅食物追赶猎物时迷了路,不知不觉稀里糊涂地流落他乡。到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都有了人,这个迁徙过程经历了6000多年,也有的说经历了上万年,还有的说是10万年。
陆地分成了不同板块,特别是东西两个半球彼此隔绝,迁徙到这里的人类,当然也包括那里的动植物一直在独立发展。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先源自非洲的一家人竟然发展到彼此“六亲不认”。
随着时间长河的慢慢流淌,终于在500多年前的某一年,一个人将长期分离的大陆、人类,甚至还有动植物重新联系了起来。于是,人类变成全人类,世界变成全世界。
这一年是1492年,这个人是哥伦布。
1451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于热那亚。现在,热那亚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当年却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国家。那时,和热那亚一样独立的城邦国家还有威尼斯。这两个城邦国家的商人垄断了地中海的海上贸易。他们将陆地丝绸之路运来的亚洲商品转手到欧洲其他国家,大发其财。这也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企图直接与亚洲通商的重要原因。
哥伦布的父亲是一位织布卖布的商人,同时还开了一家杂货铺。打小起,哥伦布便帮着父亲料理这些小生意,没正经八百地读书受教育。但哥伦布却不愿子承父业,因为他迷恋航海。他成人后吹牛说,10岁就曾随船出过海。
哥伦布没好好读书,但从小就有去中国发财的思想,因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他的影响很深。有一年,热那亚和威尼斯打仗。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士兵,被热那亚俘虏。在热那亚的监狱里,马可·波罗经常向狱友添油加醋地讲述他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编成书就是《马可·波罗游记》。
如果说10岁出海是自吹自擂的话,哥伦布20岁左右正式出海却是事实。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发生在1476年。这一年5月,哥伦布随着一艘武装押运的热那亚商船前往北欧运送贵重物品。他到过英格兰、爱尔兰;1477年,他到了冰岛;1479年,他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哥伦布如何到的葡萄牙?曾经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故事说,他乘船返回热那亚时,船在大西洋失事了。哥伦布是抓着一根木头游到葡萄牙的。当时,葡萄牙是世界航海最发达的国家。哥伦布留在这里娶妻生子,积极参加航海活动,学习航海知识。随着葡萄牙航海家沿着非洲西海岸步步南行,哥伦布也曾到达过几内亚湾。
在长达8年的航海实践中,哥伦布的航海思想基本形成了: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地球比人们想象的小,向西航行到达中国的距离只有3800多公里(实际上为12000多公里),比绕过非洲南端的距离近。
但是,这些知识上的积累只是哥伦布航海思想的表层。在其思想深处,他希望通过航海出人头地,实现升官发财的人生目标。这一点,在哥伦布和西班牙女王签署的航海合同中暴露无遗。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哥伦布曾向英国、法国和葡萄牙国王寻求资助,但均遭拒绝。随后,他将游说重点转移到了西班牙。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哥伦布终于在1492年打动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女王同意他代表西班牙向西航行,开辟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2年4月17日,伊莎贝尔和哥伦布签了协议。哥伦布要求的条件几乎都得到了满足:他被任命为海军大元帅;还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获得发现地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可收取利润的1/8。
显而易见,这些条件是慷慨、优厚和诱人的。但哥伦布的儿子迭戈后来却回忆说,这是因为女王不相信哥伦布能活着回来。
有传说讲,为了资助哥伦布航行,女王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但这不是实事。哥伦布首航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圣弟兄修会”。他率领的3艘船是由西班牙巴罗斯港的当地航海家提供的。其中,旗舰“圣玛丽亚号”由德拉·科萨提供;“平塔号”和“尼娜号”由品松兄弟提供,87名船员也由品松兄弟招募。这就是为什么哥伦布从这里扬帆出海的原因。
8月3日,哥伦布带着女王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从巴罗斯港出发了。他的船队首先到达了加那利群岛进行休整。该群岛是西班牙从葡萄牙手中夺来的。从9月9日起,哥伦布正式向西驶向大西洋。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航行,在10月12日这一天,哥伦布终于看到了陆地。这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这一天起,哥伦布成了享誉世界的英雄人物,割裂的人类和世界也因为他开始连接在一起。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巴罗斯港。由于伊莎贝尔女王要在巴塞罗那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哥伦布胜利归来,他又乘船驶向这座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港口城市。
为什么欢迎仪式在巴塞罗那举行?这里还需简略回顾一下历史。西班牙统一前,那块土地上曾有许多王国。伊莎贝尔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而他的丈夫费迪南则是阿拉贡王国的国王。这对夫妻史称“天主教双王”。当时,巴塞罗那是阿拉贡王国的首都。1493年,欢迎哥伦布的仪式是由这对国王夫妻共同主持的。
1992年,夏季奥运会在巴塞罗那举行,恰逢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奥运会和一首《永远的朋友》主题曲让巴塞罗那再度名扬世界。当我来这里观光时,巴塞罗那吸引我的,有秀丽街景,也有特色建筑。高迪设计的圣家堂,1882年开始修建,还未竣工,是世界上唯一未完工就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建筑。但使我难以忘怀的,却是巴塞罗那浓浓的哥伦布情节。
在游人如织的海边,高耸如云的哥伦布纪念碑是必看的景点。该纪念碑高60米,建于1888年。纪念碑的顶部,哥伦布眺望着海洋。不过,他眺望的不是大西洋而是地中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就是在这里带着6名印第安人凯旋上岸的。在距离这里只有几百米的国王宫,伊莎贝尔女王和费迪南国王接见了哥伦布。当时,这是一件轰动巴塞罗那的大事。现在,这座王宫已变成供百姓参观的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
历史是如此喜欢开玩笑。哥伦布从美洲返航时,他先到里斯本拜见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若昂二世曾两次拒绝了哥伦布的航海计划,原因是知识渊博的葡萄牙航海专家认为,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实际距离远远超过哥伦布的估算。但正是因为这个科学上的正确判断使葡萄牙丧失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哥伦布和伊莎贝尔则正是因为科学上的无知而创造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