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安全返回的“蛟龙”号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接受特殊“欢迎礼”——浇水。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8日电(记者张旭东)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8日上午搭载首位“乘客”在南海一冷泉区下潜,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返回母船“向阳红09”。首位下潜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出舱,身体状况良好。
周怀阳出舱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学家特殊的“欢迎礼”——浇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浇在周怀阳身上,他浑身湿透,现场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我已经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别激动。今天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感觉很好,很愉快。”周怀阳说。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龙’,我们能有更多发现,能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怀阳说。
18日,“蛟龙”号进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潜。9时20分左右,潜水器被布放至水中,蛙人解开潜水器的绳缆。9时37分,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10时22分,潜水器下潜至水下1300多米,并抛载第一组压载铁开始水下作业。
在水下作业约5小时后,潜水器抛载第二组压载铁开始上浮,15时56分左右,“蛟龙”号在母船右舷前方浮出水面。随后,母船甲板部门、蛙人和水面支持部门工作人员将潜水器回收至母船。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54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所的张东升负责测试潜水器定位系统,周怀阳在海底实际观察冷泉区。
据了解,这个潜次的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取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