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不善言辞,不会吹嘘,却能脚踏实地联系着一个具有强大“正能量”辐射能力的青年群体,其中包括青年社工和青年志愿者。团十七大代表中,他是不多的几名以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身份参加会议的代表。
李森是一名专职社工,也是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广州天河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总干事。与大多数专业社工机构仅由专业社工组成不同,“启智社工”的背后拥有一支五万余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如今依然以每月800人至1000人的速度迅速壮大。
两年前,原本只是“启智志愿者服务队”一名志愿者骨干的李森,从广州电信公司辞职,毅然投身到专职社工队伍中,“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比挣钱重要。”即便创办了自己的社工机构,他的薪水,仍然较原本的收入打了6折。
借着广东省扶持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东风,“启智社工”在去年8月,通过公开招投标,中标天河区两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每个项目每年政府出资200万元,聘请20名社工,经费中的60%用于社工工资开销。
从青年志愿者队伍转型的“启智社工”,每个月,李森都从香港邀请30年工龄以上的资深社工来进行“督导”,每月两三次,每次费用约4000元;每隔一段时间,服务计划就会有所调整,一方面要满足政府、街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更新方案;每周,都会有一二百名新进报名的志愿者接受专业培训,并与社工一起参与到街道综合服务中。一个新的打算是,用“志工+志愿者”模式更好地为居民服务,“一个街道十几、二十万人,单靠20个社工肯定不够,志愿者可以补充进来。”
“四点半学校”的老师是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的律师是志愿者,社区周末联谊活动参加义演的魔术师也是志愿者。过去,“启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项目仅局限在老人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现在,志愿者可以参加社区调研、社区同乐日活动,还能半夜上街“捞”流浪者,节假日与外来工子女互动,参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等。
稍稍令李森感到忧虑的问题是,“启智社工”机构内社工流动率约为20%至30%,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应届社工专业毕业生,常常会因为考上公务员、找到高薪工作而离开社工队伍。
李森提出了一个目前看来比“政府加大投入给社工加薪”更快捷、易操作的解决方案——在志愿者队伍中发掘人才,将其转化为社工。实际上,他自己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化”,“要找到那些有毅力、有坚定信念喜欢做社工的人,高校社工专业应届生里未必能找到,但志愿者队伍中能找到这样的人。”
本报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