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财政部门的人士近期异常忙碌,他们分赴各地市县只有一个目标:加强收入征管,确保上半年收支预算“双过半”。由于经济放缓,全国相当多地区的财政收入目标未达到年度预期,仅从前5个月地方财政收支来看,如果不算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的收不抵支的情况,为此各地开始加强税收征管力度。(《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6日)
相比动辄两位数的目标增收任务,上半年各地财政收入征收的现实显然并不乐观,这根源于当下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生存发展比较艰难。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就表示,“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对于财政收入过高的预期,本身就是一种过度乐观。现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吃紧之后该怎么办?
和往常一样,各地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收入征管。为了开辟财源,最常见的乱象有两种:一是征收“过头税”,在时间上过头“预支”,在幅度上过头“超收”;二是通过乱罚款、乱收费的方式开源敛财,为此不惜牺牲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其实,去年下半年这些乱象就已经出现了,某些税务部门为了完成年初制定的征税计划,为了完成地方政府交给的创收任务,有时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税务机关“违法征税”的违法成本极低,甚至根本没有风险;纳税人的权利仅仅限于“依法纳税”,在面对“违法征税”时却没有依法监督和举报的权利。所以,在“加强收入征管”的堂皇名义下,在“确保上半年收支预算双过半”的死命令下,各种征税乱象会否重新出现非常令人担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正是需要帮助以渡过难关的时候,政府部门如果反而在此时,通过加大征税、罚款等手段乱伸手脚创收,只会让企业经营雪上加霜,无异于杀鸡取卵。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政府部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削减民生支出之外的其他政府开支才是当务之急。政府本身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加税、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发债等办法都不可取;最可取的办法就是,习惯于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过紧日子,减少行政支出和投资支出。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必须严格控制下来,尤其是政府“三公”支出、行政经费的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经营性投资支出。
有数据显示,行政管理费用超过同期人均GDP增长1倍以上,各类豪华公车、豪华办公楼、大吃大喝、公款旅游等新闻更是不断曝出,这充分说明政府减支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一言以蔽之,“加强收入征管”必须在“依法征税”的前提下,而不能乱伸手脚;削减政府开支过紧日子,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