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从周恩来的回望中看到期待

撰文:张黎姣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1日   05 版)

    “前几天去电影院看了《富春山居图》,然后发现我被坑了。以前上课时看过《祝福》,那部电影有非常浓厚的阶级色彩,太夸张了!但这部电影不同,它能触及到灵魂。”赵予诚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石一中”)的学生,他口中的这部电影就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6月下旬,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组带着影片第二轮走基层,巡映的第一站是石一中。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学生们被安排在放映前朗诵一首《周总理,你在哪里》。然而他们的朗诵却显得刻板、不带感情。这部“一看名字就是主旋律电影”的作品,让孩子们提不起兴趣。

    但电影放映结束后,高一学生任紫茹的嗓子却哑了。当看到影片中那段只在饭桌上被教育要珍惜粮食时曾被引出的“饥饿记忆”,她竟然没有了从前的反感,“我控制不住地想哭,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太艰苦了”。

    “现在许多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心灵是种毒害,我们需要正能量的净化。”令主创人员意外的是,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竟然赢得这些90后的喜爱,这些喜欢动漫、听网络歌曲的学生表示:“如果知道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我愿意花钱买票去电影院里看。”还有人说:“尽管这样的电影票房肯定不会高,可我还是非常希望它能有高票房。”

    究其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不外乎这些年轻人从电影中看到了可以矫正当下社会问题的途径。

    学生们首先谈及的是腐败问题,当他们从影片中看到周恩来在当时能“深入群众,真心关注百姓疾苦”, 便联想到当下一些官员。“我觉得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有种现在为官的人做不到的,就是甘做人民的公仆。电影中当周恩来到伯延吃第一顿饭时,公社主任为迎接他而准备了肉和鸡蛋,周总理在门口停住脚步,把已经迈进门槛的一只脚缩了回去。他说这‘比毛主席生活的还好。毛主席已经很长时间不吃肉了’。周总理关心百姓,因为他们是中国的主人,是真正为这个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一个学生如是说,他提议:应该让这部电影在各个机关放映,让干部们去感受,总理都曾那么关心百姓,现在他们也该如此。

    “国家想真正提高民族凝聚力,领导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年轻人认为:“当时周恩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态度,值得学习。当下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越是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越能体现大国的素质和领导人的人格魅力。”

    除此之外,电影中,周恩来“听真话”,群众“讲真话”的故事也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剧中二廷在周恩来面前“放炮”,把伯延的真实情况告诉总理的情节。“如果没有他打破局面向周总理反映真实情况,周恩来就不会了解事实,那么中国,也就会将因为大家的沉默,而白白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学生们强调,“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公众有说真话的勇气,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电影出发,学生们还对与他们相关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伯延,不知道这是第一个解散大食堂的地方。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为什么不知道?”一个高一女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这个学生给出了答案,她接着说:“历史应该留下什么?不应该只是好莱坞大片中的暴力、血腥的冲击,也不应该是迪士尼乐园,留下的应该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高一学生高思妍赞同这一观点,她说:“为什么在伯延,孩子们能对周恩来的故事印象深刻,甚至提起他会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祖辈跟周恩来共同经历过停办公共食堂的事。我们没能真正感受,是因为历史距离我们太远,也是上一代对我们的教育不够,但至少从我们开始,可以往下传递这些故事和精神。”

    除了认为教育有欠缺外,大家也反躬自省。“有的同学看电影时不太严肃,我觉得可能跟大家的心态有关系。”一个学生这样认为,他记得《泰囧》和《1942》上映时,曾问过母亲更愿意去看哪部电影,母亲的回答是,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肯定是去看轻松一点的电影。“这就是现在国民的心态,大家都在追求娱乐、放松,不愿意思考和回顾。”

    学生们还提出,周恩来少年时就说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在我们当今的中学生中,这种语言很少听到。我们不该只为自己的家庭、为个人的人生而努力”。 

    “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经历过磨难,也许它是不会成长的。就像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因为三年的饥荒,国家才对政策作出调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学习,长大之后为国家作贡献。”大家认为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对国家发展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

    一部电影或许不足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疑问,但却给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就像电影最后的镜头定格在总理转身回望的特写上,学生们从中读到的是:周恩来不仅仅是回望他在伯延的4天,更是在回望他所经历的时代,回望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所处的环境。“这种目光带给我们一种深思,对中国未来的深思与期待。”

分享到:
阜平: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从周恩来的回望中看到期待
与周总理亲密接触过的那些人那些事
陈力: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拍电影
乡亲们真把我当成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