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此前,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的受理范围,基本围绕“三农”、社会保障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只要在法律和信访条例允许范围内,公众可以就任何问题进行网上投诉。
“上网信访”很快成为热议话题。“大V”李开复发微博称,“上网信访,今天开始!”被转发数千次,评论达到2000条。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在微博中表示,“此乃察民利民之大计也。”
海南大学法学院王琳在其博客中认为,如果说信访的网络化是形势所迫,网络信访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则是国家信访部门要自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网络信访取信于民的关键。
还有网友表示,信访工作要治标也要治本,全面开放网上信访通道,只是增加了解决信访工作的路径。如何真正改进信访工作,让百姓有地方说话,才是根本。
“只有把老百姓上访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中,不至于让他们费尽周折甚至倾家荡产来上访,才能既减少通过来信、上门、网络等方式进行上访的群众,又能充分发挥出网络在传统上访渠道之外的‘增量’优势,从而也能让真正需要到中央上访的群众的道路更通畅。”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说,目前,国家信访局门口经常出现上访者排队,设置分批、分时间段上访的情况,其中很多是已经进入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程序,超出信访部门接受范围的上访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表示,在实际的信访工作中,“涉诉涉法信访已占到信访总量的60%以上,而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信访条例规定的内容。”
马怀德说,有相当比重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与各种信访相联系,在出现纠纷和矛盾时,当事人信访不信法,倾向于通过群体力量形成声势,从而促进上层的倾听、重视和解决。因此,应当重新定位信访功能,将信访机构还原为一个下情上达的机构,而非纠纷解决的机构。
林喆表示,以往群众提要求主要靠上访,现在要强调信访干部下访,主动到民间、到基层了解公众需求,并且及时解决,这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虽然网上信访比传统信访更高效、便捷,但很多人担心,其效果能否如期待的那样,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虽然每件网络上访不是直接公开而接受大众监督的,但是信访人本身就是对此工作进行监督的群体。”林喆说,如果上访者在国家信访局的网络上进行上访却没有得到国家信访局官员提出的“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结果,会在网络上和媒体上进行表达,这本身就是对此工作的监督。
还有评论指出,消除人们的观望怀疑心态,不仅要求信访部门在技术上开放网络平台,更关键的是,要保证网络信访的效果。这要求构建公开、透明的信访投诉案件处理机制,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监督,评价标准不是访问量、网上投诉量,而是看究竟化解了多少矛盾,维护了多少合法权益,改进了多少工作作风。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信访办”,真正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