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新疆吐鲁番,骄阳似火。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夏乡维吾尔族村民哈力克·买买提家里,高兴的情绪也像火热的天气一样浓烈,欢声笑语格外多。
原来,是哈力克的汉族儿子、兰州军区某团中尉排长陶辉回家探亲来了。全家人和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欢聚一堂,吃着瓜果拉着家常,其乐融融。
一位汉族军官,怎会有维吾尔族父母?他们如何成为“一家人”?陶辉含泪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新名字——托合塔洪,维吾尔语意为“留下来”
早年不幸的身世和遭遇,是陶辉心中永远的痛。
陶辉的生父陶金来是安徽全椒县人,上世纪80年代初,陶金来到新疆打工谋生,后与陶辉生母胡光敏结为夫妻。陶辉刚牙牙学语时,胡光敏不幸病逝。没了娘的孩子,只能跟着父亲漂泊。1991年9月,他们找到一位新房东——哈力克·买买提。这个家,从此成为陶辉生命中的重要驿站和港湾。
哈力克和妻子再乃提汗非常喜欢小陶辉,与陶家父子相处得像一家人,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搭把手互相帮衬。虽然自家日子也不宽裕,但哈力克见陶金来生活艰辛,常常免收他的房租。
因为陶金来每天都到建筑工地打工,幼小的陶辉经常要一个人留在家里。渴了喝碗凉水,饿了啃块干馕,因营养不良,小陶辉长得又瘦又小。
哈力克与再乃提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常把陶辉接到自己家来吃住。陶辉的衣服脏了破了,再乃提汗就拿过来洗补;陶辉病了,他们就帮着送诊。陶辉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没有当地户口,父子俩为此很着急上火。后来,是哈力克到处托人帮陶辉落了户,办好了上学的一切手续。上学后,陶辉交不起学费,哈力克一家就省吃俭用凑钱资助。
2004年11月,陶金来患尿毒症去世,陶辉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学校放寒假的日子到了,同学都回家了,偌大的宿舍楼只剩下陶辉一个人。就在这天夜里,哈力克把陶辉的情况告诉了82岁的父亲。老人说:“把孩子接回来,我们给他一个家吧。”哈力克又召集全家人开会,大家都赞同接陶辉回家。
第二天清晨,哈力克来到学校宿舍,对一夜未眠的陶辉说:“傻孩子,你有家,放假了为什么不回家呢?”话音未落,陶辉已泪如泉涌。
回到家,陶辉不但吃到了香喷喷的抓饭,还有了维吾尔族名字——托合塔洪,维吾尔语意为“留下来”。哈力克夫妇郑重地对他说:“孩子,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的家。”
他有了一顶只有亲生儿子才能享受的小花帽
“托合塔洪不是外人,他是我们的二儿子。”自打陶辉来到家里,哈力克夫妇就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哈力克夫妇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年纪都和陶辉差不多,但他们对陶辉甚至比亲生儿女还要亲,有了新衣服先给他穿,有了好吃的先给他吃。陶辉在家里过的第一个春节,哈力克夫妇按照汉族风俗给他包了饺子,还做了几道汉族人爱吃的菜。
哈力克的大儿子牙森曾考上了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但因家里太穷,拿不出那么多学费,牙森忍痛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哈力克一直珍藏着牙森的录取通知书,每次看到它,他就非常内疚。陶辉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后,哈力克暗下决心,今后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
2006年6月,陶辉参加高考,哈力克停下羊肉生意,每天准时赶到学校陪考。不久,一张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陶辉手上,他一路飞奔着穿过几条街道,来到菜市场,把好消息告诉正在卖羊肉的哈力克。
“太好了,肉不卖了,咱回家好好庆祝一下!”哈力克异常激动,立即收摊回家,把卖剩下的羊肉全部做成抓饭,招待闻讯赶来祝贺的邻里乡亲。
陶辉去大学报到那天,再乃提汗流着泪把他送到村口,哈力克与大儿子牙森骑着摩托车送他到汽车站。上车前,哈力克对陶辉说:“孩子,要好好读书。我们虽然穷,但要抬起头做人,才能看到更远的天地。”
上大学后,哈力克夫妇长时间见不到陶辉,隔三差五就要跟他通个电话才安心。一次陶辉嗓子发炎,给家里打电话时声音嘶哑,夫妇俩急得整宿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坐车赶到乌鲁木齐,带陶辉去看病。
2012年8月,陶辉的哥哥牙森结婚,按照维吾尔族习俗,再乃提汗给包括陶辉在内的每个儿子缝制了一顶小花帽,这是只有亲生儿子才能享受的“待遇”。
他秉承维吾尔族爸爸妈妈的爱心,并以此回报各族兄弟姐妹
哈力克是一位退伍老兵,30多年前曾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服役。当兵期间,各族战友间友爱互助、生死相依的团结精神,在他心底刻下深深的烙印。
复员回乡后,哈力克曾靠出租房屋贴补家用,房客大部分是汉族群众。他每月所收房租的标准是“一袋面粉钱”,面粉涨价了就多给点儿,降价了就少给点儿,这个月没钱就下个月给,实在没钱农忙时来帮干点儿活也行。
汉族人王昌富是哈力克家的老房客,当年王昌富从四川来新疆时以弹棉花为生,因语言障碍常会与顾客发生误会。每次他遇到麻烦,哈力克就会及时赶来帮他化解矛盾。“王兄弟,你要想把生意做好,最好学学我们当地的语言。”从此,哈力克就当起了王昌富的“老师”,从零开始教他学维吾尔语,还把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告诉王昌富。很快,王昌富不仅掌握了常用的维吾尔语,对当地风俗习惯也熟悉了,生意逐渐好起来,还结交了一大批维吾尔族朋友。
哈力克常说:“人和人相处,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有爱心就能心连心,大家都是一家人。”
汉族村民杜明杰是哈力克的邻居,晚年患有糖尿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哈力克发动全家人照料他,每天端水送饭,亲如兄弟。
真情相通,真爱传续。哈力克一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爱心基因,在陶辉身上传承了下来。
在家时,陶辉一有时间就给弟弟妹妹补习数学和汉语,两人后来分别考上了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昌吉农机学校。到部队后,陶辉把第一个月工资全部寄给哈力克夫妇,逢年过节总不忘给养父母寄钱寄物表达孝心。街坊邻居们笑着说:“哈力克的汉族儿子真孝顺。”
2010年7月,陶辉偶然得知维吾尔族战士木拉提的父亲没钱治病,就发动官兵捐款,帮木拉提一家渡过了难关。
陶辉懂维吾尔语,主动给战友当“双语”辅导员,帮少数民族战士补习文化。在他的帮助下,少数民族战士买吾兰、阿里木双双考上了军校。2012年12月,陶辉所带排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他还资助了两名家境贫困的维吾尔族学生。
“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我也要像哈力克爸爸、再乃提汗妈妈一样,用爱心回报社会、回报部队、回报我的少数民族家庭。”陶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