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在下,连日的暴雨致全国多地受灾。
四川省的暴雨预警达到最高等级,从橙色变成了红色,多处桥梁垮塌、堤坝冲毁、城镇淹没;湖北武汉,50年一遇的暴雨,让交通几近瘫痪;北京首都机场,数百架次的航班延误;多趟动车组停运……防汛抗灾中,来自各地的报道显示,相比以前,各地的预警机制、救援机制、迅速反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为了抗击预报中的“最强暴雨”,北京着实紧张了一回。交管部门启动了雨天的应急交通保障方案,全警上路;排水集团准备了大中小型数个抢险单元,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抢险救灾设备;地铁站准备了沙袋,铺设防滑垫,播放防汛知识宣传片;手机用户也都收到了暴雨预警和提醒安全出行的短信……央视报道透露,有关部门下了死命令:城里不能死人。
这几年的暴雨,产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词:到××来看海。网友们时不时晒一些城市因内涝成“海”的照片,开心一笑之后,大都是无奈。然而,暴雨中也有些温暖有趣的场景:武汉街道积水成河后,一名年轻女子背着一个小伙蹚水行走;江汉区排水队5班班长刘得祥,两天只睡了4小时,一直奋战在新华下路涵洞;排水工杨红亮,在齐腰深的污水中,一口气站了9个半小时。
暴雨成灾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解释:排水管线陈旧,排水设施受损,还有三十年不遇,五十年不遇,六十年不遇的大雨等。这些都是事实,可当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及,被解释为雨灾的理由时,就会让人疲劳甚至愤怒。陈旧受损的排水设备,为什么任其陈旧下去?三十年不遇之时,为什么就想不到五十年不遇、六十年不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说法,难道只在暴雨突发时才被记起?
城市内涝不是刚刚出现的问题,城市建设要“面子”不要“里子”也饱受诟病,可为什么在城市建设中,类似的错误总会重复出现?每次暴雨过后,舆论总是在反思,相关部门也总会有表态,可是,有多少的“没问题”到下一次,又出了问题?
暴雨不可避免,让暴雨中的城市更安全,却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看看公众最担心什么?央视的调查显示:39%的人担心井盖是否会盖好;25%的人担心危险路段是否有明显提示;12%的人担心立交桥下会不会积水;12%的人担心公共交通是否即时调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担心的是:暴雨中,城市的道路是否安全。
对于公众而言,五十年不遇之类,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他们关心的是那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细节:不会掉进下水道;危险路段有防护;不担心立交桥下成汪洋;大雨中能够坐上车,平安回家。暴雨并非猝不及防,但是暴雨中发生的那些灾难,却总是给人以无奈脆弱之感——3月22日,长沙一场大雨,夺去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谁也不会想到,小小的井盖,竟然也是夺命杀手。
我们的城市里,有多少这些看似不显眼却暗藏杀机的“小细节”?比如,马路上一个小小的井盖,环形路上一个调头口,立交桥下一个水位标记;有多少城市建设中需要弥补的欠账:北京的排水管线,大部分为上世纪50年代建造,老化严重;而在武汉,丹水池、夹套河、青菱等片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几乎还是空白;此外,还有多少需要调整改变的建设理念。城市“面子”好看的同时,能不能让“里子”可靠?城市的生态建设,可不可以多些通盘考虑?
所有这些,都决定着在下一场暴雨中,我们是不是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