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6日   28 版)

  赵克兰

  高雪莲

  高燕萍

  商雨佳

  扈晓静

  梁燕

  第小妮

  黄凤

  焦瑞芹

  程威

  葛丽

  谢宇慧

  雷华宗

  廖月娥

  551 赵克兰

  赵克兰,女,汉族,1955年9月生,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共富二村居民。

  赵克兰、周时远夫妇有8位父母,除了双方双亲外,夫妻俩还三十年如一日照料两位邻居老夫妻,以及赵克兰前夫的父母。

  28年前,赵克兰的丈夫因工伤猝然离世,给她留下4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伤心之余,赵克兰毅然挑起了照顾女儿和公婆的重担。一年后,有人替赵克兰和周时远牵起了红线,赵克兰的答复是:“我舍不下以前的公婆,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嫁。”嫁过去后她才知道,原来周时远也一直在照顾邻居沈氏夫妇。两个好心人,从此共同照料起4位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

  30年过去了,赵克兰一家先后从杨浦搬到虹口,再落户宝山,而沈氏夫妇也随着他们先后三迁,两家人亲如一家。赵克兰前夫的父母也早就把周时远当作了亲生儿子。

  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8位老人,说不累是假的,但夫妻俩从无怨意。2003年,前婆婆查出得了胃癌,在老人与病魔抗争的5年里,赵克兰陪着求医问药,几乎用去家里大半积蓄。2005年冬天,周时远84岁的母亲摔断了胯骨,赵克兰把婆婆接到刚搬的新家,把夫妻俩住的朝南房间腾出来给婆婆。婆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吃喝拉撒全靠赵克兰服侍。 

  赵克兰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她的家庭被授予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上海孝亲人家等荣誉称号。

  552 高雪莲

  高雪莲,女,汉族,1972年12月生,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沙海镇五营子村村民。

  高雪莲的丈夫患有腰间盘突出,5岁的儿子脑瘫,公公瘫痪在床5年,婆婆患严重眼疾,92岁的奶奶骨折后不能下床。一位柔弱女子,用坚韧的爱,悉心照顾这个特殊家庭。

  高雪莲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2008年,高雪莲遭遇难产,男婴出生8天之后才苏醒过来。救治儿子期间,公公田间劳作时突发脑溢血,生命危在旦夕。巨额医疗费逼迫着她拖着虚弱的身子四处借钱。一个月后,公公和儿子双双出院。

  从此,照顾瘫痪公公、病弱儿子,高龄奶奶和行动不便婆婆的千斤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老人和孩子处理大小便,擦拭身体,清洗衣物,做早饭,喂饭,喂药,下田……忙完家里忙地里,她没有一刻清闲。公公需要定时翻身,不管多忙,她宁可不吃饭,也不耽误为他翻身按摩。婆婆先天眼疾,只能看见一米以内的东西。她将家里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铁片,也不让出现在婆婆身边。她按时为婆婆剪指甲,擦身子,将婆婆打理得清清爽爽。

  可谁知,更大的不幸降临了,儿子被诊断为脑瘫。从此,艰难的求医路上,她常常是啃一个干巴馒头就打发一天。为了多一些收入,不管多脏多累的活她都肯干。纵是医生建议放弃治疗,纵是家里债台高筑,她也绝不放弃。

  高雪莲荣获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和朝阳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53 高燕萍

  高燕萍,女,汉族,1973年9月生,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兰树坑村村民。

  13年来,高燕萍精心照料遭遇车祸、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用她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诠释了爱的真谛。

  2000年8月13日中午,高燕萍的丈夫朱成遭遇车祸,头部和腿严重受伤。经过治疗,朱成没能完全痊愈,到了2011年,突然脑部感染,头痛癫痫发作,病情恶化。经过反复手术后,命是保住了,但却变成了植物人。高燕萍怕丈夫消化不好,通常稀饭喂得多一些,当饭菜比较硬时,她会把饭菜嚼碎,再喂食。即便这样,朱成仍把饭菜含在嘴里,不懂得吞咽。这时,高燕萍会拿汤勺在他嘴里轻轻搅动几下,再含一口水送到他嘴里……这样一顿饭喂下来,通常要花两个多小时。

  高燕萍为了尽可能减缓丈夫的肢体萎缩,每天至少要给他做3次按摩。每次得来回拍、搓腿和臂,再翻身敲背,整个过程下来也要个把小时。为了更好照顾丈夫,她在丈夫床边搭了张简陋的小床。丈夫睡着了她才睡,每晚起来两三次,给丈夫翻身、清理大小便。她时刻陪伴在丈夫身边,一旦丈夫癫痫发作,便会抽搐,还会咬舌头,她立刻拿一个勺子放到丈夫嘴里,怕弄伤丈夫,她特地在勺子外面绑了些布条。

  高燕萍家有五口人,除丈夫外,她还有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儿子,以及上了年纪的公婆。丈夫成了植物人,一家的经济负担也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在她看来,只要丈夫还活着,儿子就还有爸爸,生活就有盼头和希望。

  554 商雨佳

  商雨佳,女,汉族,1987年5月生,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铁三社区居民。

  商雨佳是从小被抱养的孩子,面对身患残疾的养父母,她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她的大孝大爱给倒下的亲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使将要陷入黑暗的家庭充满了温暖的阳光。

  商雨佳养父母都身患残疾。父亲智力残疾,母亲肢体残疾,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七岁时从邻居家孩子口中意外得知自己是被抱养回来的,小小年纪的她知道实情后并没有难过,反而很感激一直养育她的父母。

  2001年11月,父亲被查出直肠癌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已经是中后期,需要尽快手术,那时商雨佳刚刚14岁。父亲住院期间,她每天放学到家先做饭,照顾母亲吃完饭后,再去给父亲送饭,陪护父亲到半夜,再回家完成作业。2002年7月12日,父亲去世。

  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母亲的低保收入,她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母亲长期卧床,有严重便秘,商雨佳只能用手一点一点将大便抠出来。每天晚上睡前,她都要给母亲擦洗身子,半夜还要给母亲翻身、喂水。

  生活打击不断压在商雨佳瘦弱的肩上。她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心肌炎和肺气肿更严重,经常喘不上气。为了照顾奶奶,晚上她在奶奶屋里用四个椅子拼成一排,睡在上面。半夜奶奶饿了,她起来熬粥。每天凌晨,奶奶都会呼吸困难,她就起来帮奶奶吸氧。就这样,商雨佳一面照顾年迈有病的奶奶,一面照顾瘫痪在床的妈妈,撑起了整个家。

  555 扈晓静

  扈晓静,女,汉族,1992年2月生,上海市东医院护士。

  扈晓静从9岁以后,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早晨5点多起床做早饭,帮妈妈洗漱,翻身,然后再喂妈妈吃早饭;中午带盒饭回家,喂了妈妈后,自己吃几口,再去上学;晚上先安顿好妈妈后再做作业……12年来,扈晓静坚定执着地服侍并非生母的妈妈,演绎了催人泪下的一段母女缘、一生守护情。

  在她上幼儿园时,妈妈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家境困难,妈妈舍不得花钱看病,因没有及时治疗,在晓静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瘫痪了。父亲早已离家,家庭重担一下子落在晓静一个人身上。靠着母亲每月千把块的病退工资,母女二人艰难地生活。

  从那时起,扈晓静开始学着做妈妈的拐杖,学着安排家中事务,照顾母亲的起居。她经常要一人操持家务近午夜,才能够做功课;

  半夜时分,一个人守在母亲的身旁,为母亲翻身、按摩。每天中午,她要从学校走回家给母亲喂饭,有时候还要临时请假回去照料突感不适的母亲。

  扈晓静生活重心全部放在母亲身上,没有时间逛街、旅游,20多年没有出过上海,最常待的地方就是母亲身边。在她的眼里,同龄人拥有的那些精彩生活并不是最急需的,母亲的身体才是最大的牵挂。

  前不久,扈晓静的母亲去世了。她悄悄找到单位领导,把全院职工募集帮助母亲治病的钱退了回去。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护理工作,为更多需要她的病人服务,通过报答社会来延续对母亲的爱。

  扈晓静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杨浦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556 梁燕

  梁燕,女,汉族,1998年8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平睦中学学生。

  从懂事起,瘦弱的小梁燕就用坚强和执着、用辛勤和感恩,细心守护着瘫痪在床的养父,谱写了中华孝道美德的新篇章。

  梁燕6岁那年,养父梁贤江因严重的腰椎增生而干不了重活,就把梁燕是抱来的身世告诉她,让她去找亲生父母。可是年仅6岁的梁燕却认为这个时候养父更需要她,坚持要在家照顾养父。从那时起,梁燕逐步学会了做饭,养鸡喂鸭……

  2008年,养父梁贤江患上腰椎骨髓炎因无钱医治瘫痪在床。瘦弱的小梁燕每天凌晨5时就得起床,做早饭,为养父洗脸擦身,倒屎倒尿。为了帮助父亲活络筋骨,她经常用热毛巾一遍遍地擦拭养父的身体,将中药粉敷在上面。忙完后才赶往2公里外的学校。下午放学后,她还要去百米开外的水井里挑水。由于年纪小,个子矮,大桶挑不起来,她只能用较小的塑料桶,一天需要挑十多次才够用。院子里堆得像小山的柴,都是梁燕上山砍回来的。为补贴家用,她还学会了编织竹筐等竹制品,挑到镇上卖。长年的劳作,梁燕的小手已被磨得很粗糙。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养父的病情日渐好转。2011年5月,养父终于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了。

  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中,梁燕以全镇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浦北县外国语学校录取。但考虑到无法照顾父亲,梁燕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离家三公里的本镇初中。

  梁燕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美德少年,荣获广西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57 第小妮

  第小妮,女,汉族,1974年2月生,甘肃省庆阳市邮政局招聘邮政员。

  面对高位截瘫的丈夫、巨额的家庭债务,第小妮不离不弃,10多年来悉心照顾丈夫,用纤弱的肩膀撑起一个温暖家庭。

  2002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在刚刚组建三年的幸福小家庭,第小妮的丈夫高军伟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祸不单行,婆婆在丈夫出院两个月后撒手人寰。面对日渐消沉的丈夫,面对连遭不幸的家庭,第小妮暗自下定决心,要撑起这个家。

  丈夫出事后,家中一度失去经济来源。第小妮靠打工补贴家用,在酒厂干过装酒工、在建材市场干过推销员、给服装店站过门市,但都因为中午没有休息时间,无法照料丈夫而一一放弃。2008年5月,她被庆阳市邮政局录用,虽然每月只有几百元,但可以工作、家庭兼顾。她每天来回奔波于家、邮局、投送点之间,并精心照顾着丈夫和儿子的生活,第二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因为过度劳累,第小妮担心自己睡得太沉,便在夜里定两个闹钟,坚持每晚帮丈夫翻两次身。这样的悉心照料下,瘫痪病人常见的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褥疮等病症,从未在她丈夫身上出现过。

  丈夫病倒十多年,第小妮仅仅回过两次娘家,39岁的她没有化过妆,没有再添置过什么新衣服。别人给些好吃的,她总舍不得吃,带回去给丈夫和儿子。

  第小妮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庆阳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558 黄凤

  黄凤,女,汉族,1997年2月生, 安徽省五河县第二中学学生。

  从6岁起,黄凤就承担起照顾全身瘫痪的父亲和双目几近失明的奶奶的重任。2011年,她用自制板车拉着父亲在北京寻医问诊,感动众多网友,被称为“板车女孩”。

  黄凤6岁时,爸爸黄志仁颈髓严重损伤,全身瘫痪。几个月后父母离婚,家中只剩下父女俩和年迈失明的奶奶。无数个早晨和傍晚,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黄凤却在为照顾奶奶和爸爸饮食起居而忙碌着。

  2008年5月,黄凤找乡亲帮忙焊了一张带轮子的大铁床,带着奶奶和全家仅有的27元积蓄,踏上了赴上海为父求医的路程。从村子到县城崎岖不平的25公里山路,黄凤从早晨一直推到下午5点多。从火车站到医院,黄凤推着铁板车整整走了5天,但最终没能实现为爸爸治好病的愿望。2009年7月,黄凤又央求开车到北京办事的同乡捎他们去北京为爸爸治病。下了汽车,黄凤拿出随身携带的木板、锤子、钉子和轮子,钉出一个木板床,她让爸爸躺在自制的木板床上,拉着父亲找医院。但在北京求医问诊一个多月,还是没能如愿。黄凤的事迹感动了众多媒体与社会热心人,北京武警总医院为其父成功做了神经干细胞手术。目前,她爸爸的胳膊和腿开始恢复知觉并具有部分活动能力了。

  黄凤荣获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59 焦瑞芹

  焦瑞芹,女,汉族,1954年8月生,吉林省蛟河煤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

  焦瑞芹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她不但要照顾瘫痪卧床的丈夫、智力残疾的小叔子,还要奉养高龄的祖母和公婆,孝顺自己的继母、生母。她凭着坚韧的性格、心甘情愿的付出,让瘫痪多年的丈夫重新站起来。

  婚后一年半,丈夫初士杰就在工作中受了重伤住进医院。当时儿子小,她整天家里、医院来回跑。由于伤势较重,丈夫瘫痪了。为给丈夫增加营养,她省吃俭用,把当时每人每月只供应五斤的细粮攒下来留给丈夫。

  1987年,丈夫的四弟要结婚,公公婆婆也年事已高。于是,焦瑞芹主动搬到公婆家照顾两位老人,并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四弟。她还把97岁高龄的祖母从长春接来一起生活。丈夫的五弟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犯起病来谁都管不住。焦瑞芹总是耐心地哄他,安慰他。有一次,五弟因胃疼要做胃镜检查,她像哄小孩子一样,照顾着他做完检查。医生感叹道:“这样的嫂子天下难找啊!”

  焦瑞芹两岁时,就被送到继母家生活。婚后她终于找到亲生母亲。虽然不能每年都回去看望老人,但她每年都会给生母寄钱。这几年,看到母亲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焦瑞芹又把她接到自己家同住。

  焦瑞芹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560 程威

  程威,男,汉族,1992年11月生,湖北文理学院学生。

  母亲患癌,程威边照顾边备考。考入大学后,他背母亲上学。母亲病重,他请假侍奉身边,600多个日夜对母亲不离不弃,用年轻的肩膀诠释着古老的孝行真义。

  1997年,远赴山西煤矿打工的父亲在一次塌方中遇难。为供程威上学,母亲前往武汉打工。2010年10月,母亲被查出患有宫颈癌,两个月后确认为宫颈癌晚期。程威擦干母亲脸上的泪珠说:“有我在,妈妈别怕。”高三的作息完全被打乱。程威每天奔波在学校与医院之间,看书累了就把帮妈妈揉揉肩当成休息,做家务累了就把看书当成休息。

  2011年9月,程威考入湖北文理学院,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把妈妈“背”了过来,边上学边打工边照顾妈妈。平时,程威在学校食堂打工,端盘子洗碗,每月挣100元,一日三餐免费。寒假,程威就在校外的酒店收拾餐桌。尽管艰辛,但他始终乐观开朗,开学一年多,无人觉察到他肩上的重担。2012年9月,母亲卧病不起,医生说已到了最后临终关怀阶段。程威决定,暂停学业,回老家陪母亲走完她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母亲生病的600多个日夜,程威备感母恩珍贵。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准备一天的饭菜,喂母亲吃完早饭后,赶到县城的肯德基打工,中午又赶回家喂母亲吃午饭、伺候上厕所,再返回县城继续上班。2012年11月1日,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程威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561 葛丽

  葛丽,女,满族,1983年2月生,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南年丰村村民。

  面对身患尿毒症的母亲,葛丽毫不犹豫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身上的延续,看到了尊老敬老、关爱父母的孝道在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

  葛丽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2004年,21岁的葛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第二年有了可爱的宝宝,全家的生活和谐幸福。

  平静的生活瞬间被一个噩耗打破。一天妈妈突然晕倒了,经检查患上了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葛丽辞掉了工作,把年幼的儿子送到亲戚家寄养,夜以继日在病床前照顾妈妈。可妈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到几个月就转为尿毒症。医生说如果不换肾的话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因为匹配肾源很难找到,暂时只能选择透析维持妈妈的生命。透析副作用很大,妈妈每天呕吐不止,并且完全不能排尿,更可怕的是眼底出血很难得到控制,已近失明。葛丽决定:把自己的肾捐给妈妈。葛丽瞒着所有人,偷偷跑去医院去做肾移植配型。最终配型结果出来了,她可以为妈妈提供肾源!

  2007年9月13日,葛丽和妈妈一同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经过了3个多小时,当葛丽醒来后,看到躺在身边的妈妈第一句话就急切地问“我妈妈怎么样了?”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并高兴地告诉她,手术非常成功。现在,葛丽和妈妈恢复得都很好,葛丽也重新找到了工作。

  葛丽获得北京市怀柔区十大道德模范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62 谢宇慧

  谢宇慧,女,汉族,1995年8月生,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父亲高位截瘫,母亲身患癌症救治无效撒手人寰。6年来,谢宇慧和父亲相依为命,独自带着高位截瘫的父亲艰难求学。

  2004年,父亲谢广军因工伤造成高位截瘫。2005年4月,母亲查出患有肺癌,谢宇慧和哥哥边上学边照顾两个病人。2007年4月,母亲去世。在乡邻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兄妹俩哭过后擦干眼泪,共同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村里号召全村村民给他们家捐款捐物,并为他们全家办理了低保,三口人依靠540元的低保勉强生活。

  那时,在读小学五年级的谢宇慧年仅12岁。哥哥在读初中,离家较远,照顾父亲的重任落在了谢宇慧肩上。

  2009年9月,谢宇慧升学进入离村子十里路远的汲水一中读初一。为了便于她照顾父亲,汲水乡政府特意让人给她和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房租由乡政府承担。2011年8月,哥哥考上大连民族学院,本想带父求学,但高位截瘫的父亲不能长途劳顿,带着父亲求学成为谢宇慧唯一的选择。

  2012年9月,谢宇慧考入郸城一高,学校免除了她高中三年的学费。每天早晨5点,她就起床做饭,服侍父亲吃完饭、收拾停当已近6点,她才匆匆忙忙、一路小跑着赶去学校上早读课。就是这样,她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亲卧床9年没有得过褥疮。

  谢宇慧荣获“周口好人”、周口市美德少年等称号。

  563 雷华宗

  雷华宗,女,汉族,1952年2月生,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东城街道办大东社区居民。

  32年来,她付出巨大的爱心和辛劳,照顾家里两位高龄多病的老人和伤残的丈夫,把1个亲生、6个非亲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孝老和爱亲,她都做到了。

  雷华宗不到10岁时,父亲去世,残疾的母亲不能干重活,年迈的外婆、婆婆需要赡养,家里家外的事都压在了雷华宗和14岁的哥哥身上。年幼的她每天早早起床卖柴,回家割草、喂猪、煮饭……

  1976年,雷华宗和刘俊文结婚,一年后生下男孩。孩子4个月大时丈夫因患急性肾炎去世。但雷华宗没有被击倒。为了养家糊口,她到罐头厂去当临时工,一有空就到山上摘果子等,卖钱贴补家用。

  1979年,雷华宗和大她15岁且有三个孩子的马洪宽相识。婚前她提了一个特别条件:要嫁就必须带着公公一起嫁。得到同意后,雷华宗带着70多岁的公公、三岁多的孩子,与马家的婆婆、丈夫和三个孩子,组成了新的家庭。眼看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马洪宽的大哥大嫂相继去世,留下三个无人抚养的孩子。雷华宗和丈夫主动把三个孩子接过来,组成了上有两老、下有七小的大家庭。

  2002年,丈夫马洪宽患脑血栓导致右腿残疾。不久,婆婆又摔断了右腿,导致骨盆破碎,大小便都无法自理。面对家里两个病人,雷华宗再一次咬紧牙关,精心照料,丈夫得到了很好的康复,婆婆也活到了99岁。

  雷华宗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64 廖月娥

  廖月娥,女,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

  30年来,廖月娥先后将4名无亲无故的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

  因家境贫寒,8个月大时的廖月娥被抱养到一廖姓人家。养母多病,养父上班无法照顾。13岁时,廖月娥便辍学,承担起料理家务的重担。1981年9月,廖月娥与丈夫结婚后,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建家创业,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婚后的廖月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更懂得以感恩的心尊敬养父母,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的孤寡残疾老人身上。

  1982年3月,廖月娥夫妇把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直到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失去家人。廖月娥将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为他洗衣浆衫、收拾房间、添衣置被。任国华患有脚病,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但廖月娥从不嫌弃他,每天都给他洗脚。任国华瘫痪在床,大小便成了最麻烦的事情。廖月娥就想出一个办法,给任国华床边设置一个导尿管,在墙上掏一个洞。这样,任国华的小便就顺着管子流到了屋外的容器里,保持着任国华房里的干净。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2010年,75岁孤寡老人胡锡群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细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

  廖月娥荣获湖南省助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专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7月16日 28 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