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7月20日电(记者白皓)“要实现绿色的增长,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靠大量资源投入实现的增长方式,变成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今天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主旨演讲中评价说,从上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远不能高呼我们的绿色发展已经成型。”
吴敬琏引用了一组数字,中国现在消耗了全世界能源总量的21.3%,只生产了世界GDP总量的11.6%,这意味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上。他援引2009年世界银行的报告说,由于环境破坏,造成了中国的国民收入损失是9%,这几乎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同,“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增长取得的成就大为减缩。”
他分析称,我国过去主要是在经济增长的成果中拿出一部分去改善环境,而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从源头上改变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所以,取得的成果和造成的破坏并不成比例。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吴敬琏认为原因在于一些体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的要点是市场没有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他建议,要依靠改革红利的释放改变体制,最终带来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
他同时提醒,“GDP至上”、“先污染后发展、后治理”等传统思想现在依然牢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还需做出努力,要用更先进、更长远的观点去武装人们,才能推动绿色增长、绿色文明的发展,环境才有希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