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就是人学,医生首先要有医德”,是黎介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讨厌谈论“关系”、“背景”,因为在他眼里,无论病人是高官还是百姓,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应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今年7月1日上午8时,黎介寿正常上院士门诊。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山东枣庄农民耿永轩。2007年,老耿患肠梗阻,经黎介寿救治好了,但最近好像又出现了原来的症状。
黎介寿让老耿躺下来,帮他做检查。老耿治病心切,一下子激动地哭了起来:“黎老,您一定要救救我,我每年过春节,都给你拜年!”
“你别着急,6年前治得好,现在总还是可以治好的。”黎介寿不停地安慰他。了解了老耿的病情后,黎介寿安排他先去做一次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和大便化验。怕老耿找不到普外科实验室,黎介寿还特地在处方上用括号注明“研究所4楼”。
老耿担心下次来挂不上院士号,黎介寿干脆地说:“你找个周一上午直接到门诊来找我就行。”耿永轩这才放心地去做检查了。
“患者托付生命,医生要有真爱。”“要多从病人角度去想想。”黎院士常常这样叮嘱年轻的医生。2012年12月,他为一个16岁的女孩进行治疗。病人每排便一次,黎介寿都会嘱咐大家注意保密。连续10多次移植排便,女孩只知道自己在洗肠。
一个保密约定,保护了一个花季少女的自尊,更感动了身边的人。女孩的母亲感激地说:“遇到这么细心、用心的好大夫,真是娃的福分!”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黎介寿说。
看到护士为固定鼻腔内的管子,在患者脸上贴满胶布,他会当即要求改进固定方法;为减少肠营养患者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家庭营养访视车”;为让陪护的亲属有个打盹的地方,他让人打开了会议室。
黎介寿的眼里糅不得沙子,得知个别医生收受病人红包,他深恶痛绝地说:“有的病人为了看病连房子都卖掉了,如果医生还要收他们的礼,良心上怎么过得去?”
有一次,黎介寿应邀到外地会诊,院方给了一笔不菲的会诊费,黎介寿一把推开:“我是来给患者解决病痛的,不是来挣钱的。”
一位饱受病痛折磨多年的患者经黎介寿治疗康复了,非要送给他一条金项链表达谢意。黎介寿照例拒绝了,病人就将金项链悄悄放在他办公桌上,回了老家。黎院士发现后立即查出病人的家庭住址,派人专程赶去退还。
安徽患者李杜的肠梗阻手术很成功,但他出院前却愁眉不展,因为医疗费还差一些。可出院账单打出来后,他惊喜地发现钱竟然还有节余。护士告诉他:“那天,你家人执意要给黎老送红包,你们前脚刚离开,黎老就让人把钱打在你的住院账户上了。”
很多时候,黎介寿就是用这种方式推掉了“推不掉的红包”。
黎介寿从不收红包,却接受了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的农村妇女马秀兰亲手绣的鞋垫,上面绣着一对燃烧的红烛。黎介寿说,垫上它,会时刻记着病人那份朴实的感情,脚底板就会踏实,在手术台前才站得稳。
“没有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常告诫学生,冷漠对病人的伤害,有时比病情本身更具杀伤力。
2007年2月的一天,值班医生在抢救一名术后患者时,因动作慢了几分钟,一口痰堵在病人喉咙里导致患者心脏、呼吸衰竭,经全力抢救才得以脱险。
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深深刺痛了黎介寿的心。第二天一大早,他掐着秒表,让医护人员集体憋气两分钟,以体验病人的感受。
河南患者周平义为了治病,家中一贫如洗。陪护她的母亲为了省钱,到医院食堂里捡剩饭剩菜吃。黎介寿知道后,拿出自己的饭卡交给她,还嘱咐道:“一定要吃饱饭,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康复的一天。”
他一面向医院反映,争取为病人减免部分费用,一面在科室组织募捐,并借助新闻媒体呼吁全社会援助。后来,周平义康复出院,黎介寿掏钱买好火车票,把母子俩送上了返乡的火车。
黎介寿最看不得大处方、滥检查,总是设法为病人减轻负担。学生丁微微跟着黎介寿上了一年院士门诊,亲眼见到老师多次劝病情轻微的患者退掉专家号,转看普通门诊,这样就可以省下300元挂号费。
有一天,院士门诊室里走进一位从浙江赶来的患者李典举,李老汉小心翼翼地把一张核磁共振片子递到黎介寿桌上,低声问:“大夫,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行吗?”
黎介寿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说:“怎么不行,这张片子拍得很清晰啊。”
在此之前,李老汉已经带着这张片子去了好几家医院,答复都是“需要重新拍片做检查”。然而,重拍片子要1400元。黎介寿一句话,李典举省下的是儿子在外辛辛苦苦打工一个月的血汗钱。
2011年5月18日,黎介寿照例走上手术台,为一名加拿大籍患者动手术。手术中,黎介寿突然心律不齐,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尽管如此,87岁的黎院士依然坚持站了7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得救了,黎院士却晕倒在手术台上。
第二天,他向学生郑重宣布:“由于身体原因,从今天起,我不再亲手给病人动手术了。我要对病人负责。”
如今,黎介寿虽然不再亲自动手术,但仍坚守在第一线:周一上午门诊,周二至周四上午到重症监护病房查房,周五上午组织全科讨论疑难病症,下午进行学术报告。
耄耋之年的黎介寿院士,仍然是那个清正自律、谦虚儒雅的老人。
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称赞黎介寿:“您是世界上研究肠道时间最长的人”。
黎介寿回答说:“做得时间长,不代表做得就好,你们夸赞我,我更不能歇脚。小肠有3~6米,整个吸收面铺展开来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我们解决的还是些表层的问题,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干出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