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等待真相的耐心和给出真相的信心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23日   02 版)

    分析突发事件后的舆论传播,会发现有一个诉求是与突发事件如影随形的,就是“要真相”。无论什么事件,只要一发生,网上汹涌的民意肯定都指向一个词,就是要求政府迅速公布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公众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到底是城管打死人还是“自己突然倒地死亡”,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导致的大桥垮塌,政府官员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腐败,政府为何未采取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汹涌的民意其实预设着一个前提:真相就摆在那里,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立刻就掌握了真相,然后故意捂着,不告诉民众。在这种“被掩盖被隐瞒被欺骗”的想像中,民众愤怒地敦促政府“尽快公布真相”。这种“急于想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预设的前提往往是错误的。

    其实,很多事件发生后,政府并不掌握着真相,知道的并不比普通网友多,也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往往都是突发的,无论是大桥垮塌,还是城管打人,政府部门往往也都是局外人,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知情,需要通过调查才能弄清楚。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公布真相,是不切实际的。

    调查事件真相需要时间,相关部门只能在调查之后,才能给公众一个交代和答案。舆论和公众应该尊重事件调查的规律,给调查和还原真相以时间和空间,有等待真相的耐心。

    一个官员曾跟我说过他的苦衷,现在面对舆论急躁的“求真相”的诉求,他有点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了。本地发生了某个事件,如果调查比较迅速,很快就公布了“真相”,舆论就会批评:为什么真相公布得这么快,是不是想用一个结论来忽悠民众息事宁人,迅速转移焦点?如果事件比较复杂,隔了一段时间仍没有调查结果,舆论也会批评,为什么真相如此难产,是不是因为触及很多黑幕,暴露了政府很多问题,所以一直捂着盖着等着被新的热点覆盖从而蒙混过关?

    快也不是,慢也不是,到底怎么办?

    这个问题上,需要舆论和公众有等待真相的耐心。很多问题的发生,并不像公众想像的那么简单,好像一发生就能查出原因从而给出真相。比如,当年美国飞机迫降哈德逊河的事故,美国就花了几年的时间,对每个细节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甚至细致到机长上机前吃了什么。调查中,谨慎既是对公众负责,更是对受害者和当事人负责。这次韩亚航空事故,中国女孩叶梦圆到底是死于飞机坠毁,还是被救护车碾轧致死,调查部门也没有立刻给出调查结果,而是在严谨的分析后才给出的结论:遭碾轧致死。

    很多事件表面上看很简单,比如有公民与警察冲突时死亡,有旁观者证明,看似符合逻辑,事实清楚,为什么不立刻公布真相呢?但是,刑事案件的调查,并不能根据表象去判断,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事实和证据支撑,经得住拷问。事实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所以政府调查的时间往往会比“公众想像的时间”要长一些,公众需要耐心去等待。事件发生后就立刻“要真相”,这做不到,也是对真相的不负责任。而且,对“什么是真相”应该有客观的判断标准。不能符合自己的想像和期待,就说是真相,而不符合自己的想像,就拒绝接受。

    政府不必迎合民意而去仓促地给出一个“符合公众期待的真相”,而是要对真相负责。当然,政府部门应该理解公众“迫切求真相”的焦虑,这么急于知道真相,一方面是焦虑于官方与民间对事件调查进程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地方有“隐瞒真相”的习惯,公众对政府能否将真相毫无保留地告诉公众缺乏信心,担心“被隐瞒被欺骗”,以对抗的心态面对政府的调查。

    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要让公众有“能得到真相”的信心。第一,不必等到最终有调查结果时才给出结论,调查进程也应该向公众披露,调查也应该是公开透明的;第二,要通过公正的程序(第三方调查,利益方回避)让公众相信政府不会说谎;第三,整个过程要让媒体报道监督,让信息自由地流动,不要动辄删帖,把本来不敏感的事件敏感化和复杂化,让公众产生“政府在隐瞒”的想像。

分享到:
机场爆炸案:犯罪与维权是两码事
需不需要那么多城管和治安员
等待真相的耐心和给出真相的信心
“大师”和权贵 谁消费谁
“比狠”只会让暴戾蔓延
大学最后一课不是校长的“独角戏”
“运动式政令”让领导小组层出不穷
嫁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