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某地讲课,与当地宣传部门的官员聊天,这位官员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谈到互联网上两个舆论场的对立时,他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虽然不太认同其非敌即友的二元思维,也不太喜欢其这段话中流露出的“政府中心论”,但非常认同其与网友为善、与不同观点者交友、将异见者拉到政府一边的意识。
我知道,这位官员所言的“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是针对一些地方官员对待批评者粗暴、对抗、如临大敌的态度。一听到不同观点,就觉得对方是反政府的,不怀好意,故意让政府难堪,别有用心,是政府的敌人。在这种情绪化的对抗下,就会采取一些“对敌”措施:有的是删帖封号,有的是因言治罪,有的是跨省追捕,甚至有的让批评者在本地无立足之地。其实,很多批评者本身并无恶意,观点很温和,如果他感觉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倾听和重视,哪怕仅仅只是一种尊重的姿态,他可能都会在交流和沟通中成为政府的朋友。
可一些地方政府那种如临大敌般的激烈应对,将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推到了对立面,将本来温和的改良者逼成了激烈、极端的反对者。看到这些温和的批评者被推到了对立面,会激发大众更多的反弹情绪。一起起公共事件中,看到一些地方粗暴的做法,我会非常惋惜,为什么将那样一些并不极端、本可当朋友的人逼到了对立面?
非敌即友的思维是可怕的,政府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要凝聚起各种社会力量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所以,政府要想赢得公众支持,必须拥有一套吸纳社会精英的机制和能力,将各种社会精英吸引进政府部门,将社会精英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公共服务中,政府机构应该是一个大拼盘和大熔炉,将不同观点者融于其中为公共利益服务。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内部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精英分散于社会中,官场成为一个大酱缸,这样的政府部门既缺乏公信力、凝聚力也缺乏服务力。
公务员考试,是政府吸纳社会精英的一个途径,通过公开的招考将精英纳入政府体系。但这个途径的吸纳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在日常交往中有一套吸纳机制。而吸纳的关键又在沟通,很多人对政府有意见,是因为沟通和交流不畅引起,“有理无处讲”、“说了没人听”引发的隔膜、断裂和误解。善于倾听,就是打破隔膜,打通舆论场的对立对抗,而使双方能听到彼此的声音。沟通和交流是吸纳精英最好的方式,一个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见被政府倾听、被接受、被尊重的知识精英,即使对政府有再大的意见,他只会变得更温和,而不是变得更激烈。一个经常能成为政府座上宾的不同观点者,他只会对政府多些同情和理解,而不是走向极端。官员应该多说些凝聚共识的话,多做些有利于团结精英的事,多开辟些吸纳不同声音的通道,创造条件让民众批评,就是最好的精英吸纳方式。
精英吸纳,并不是将精英变成“政府的人”,而是在吸纳其声音中的异见,不是将各种社会精英“为政府所用”,而是在倾听异议中,将社会不同的力量凝聚到公共事务。评价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不仅在于官员的能力有多强,更在于政府有无能力将各方精英智慧吸纳进治理中,这种力量是很巨大的。一个政府缺乏精英吸纳能力,不仅是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精英被排斥在外而成为反对者,政府还要将精力分散到“对付那些让政府头疼的舆论领袖身上”。
所以,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政府要有“多交友少树敌”的宽容意识。舆论领袖批评政府,多难听都得听着,还要为这些异见开辟沟通渠道。不要觉得“他们批评政府,我们还跟他交流”会伤了政府的权威和面子,这种“面子意识”要不得。推一把就成了敌人,拉一把就是朋友,一推一拉间效果完全不一样,何苦为政府树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