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八一专题

致敬,新一代中国士兵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02日   09 版)

    7月24日,武警南京支队国旗班的战士在训练。

    CFP供图

    曾昇铨,沈阳军区39集团军特种作战团原二营六连班长

    杨晓林,空降兵某部女子侦察引导队班长

    贾元友,陆军第38集团军某机步团四级军士长

    刘晓波,石家庄舰机电部门后动力分队主机一班副班长

    编者按

    目前,在中国军队服役的战士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与先辈们相比,他们堪称新一代中国士兵。

    新一代士兵的素质更高,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也更具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丢掉老一辈军人勇敢无畏、艰苦奋斗、崇尚荣誉的优良传统。他们未经战火洗礼,但并不畏惧战争。

    新一代中国士兵是实现强军梦的基础,我们选取了他们中4位优秀代表的故事,以纪念建军86周年。

    ----------------------------------------------------------------------

    一个士兵能够创造怎样的辉煌

    向勇 张立元 王旭

    家境优越的曾昇铨原本可以去上大学,或者继承家里的生意当老板,但他这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却选择了参军,而且一定要去特种部队。

    从军8年,他两次骨折,5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一次次磨砺中,曾昇铨精通了伞降、潜水、狙击、爆破等12种特战技能,从一名孱弱的新兵成长为特战精兵,并被评为全军“优秀侦察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

    怕他受苦,家里人其实并不鼓励他去当兵。2004年冬天,正在读高二的曾昇铨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了武装部征兵的通知,他很快下定决心去参军。老师感到惊讶,同学为他惋惜,母亲则是坚决反对,只有父亲支持他“到部队锻炼两年,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好不容易做通母亲的工作,在选择部队的时候,他和家人又产生了分歧——父母希望他在家门口当兵,方便去探望。可当得知有特种部队来征兵时,曾昇铨热血沸腾,不管部队驻地远在千里之外,他毅然报了名。

    离不开爹娘,成不了栋梁。他坚信那个遥远的部队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可这个稚气未脱的小战士入伍之初频频遭受打击。“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昇铨笑着说。

    新兵连组织第一次3公里体能摸底,立志要在军营大干一番的曾昇铨跑了个全连倒数第一。挫折接踵而至——单杠引体向上,他吊在上面却怎么也拉不上去;手榴弹投掷,他离30米及格线还差一大截。

    生性倔强的曾昇铨没有放弃:别人能行,我为啥不行!他和自己“杠”上了:3公里训练,别人还没起床,他已经跑完一趟回来了;手榴弹投不及格,他就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树上,一步一动练技巧。

    为了练好体能,他从老兵连借来一件5公斤重的防弹背心,训练时就穿在身上。刚开始是长跑训练,后来连俯卧撑、拉单杠他都要穿着这个背心。肩膀上的皮肤被防弹衣磨破了长好,长好了又磨破,硬是靠着这股冲劲儿和韧劲儿,他以全部优秀和5个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新兵连考核。

    新兵要下连队了,曾昇铨又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主动提出申请,从特侦连调到特战连。别看“特侦”和“特战”就差一个字,后者的训练要艰苦得多,而这个“战”字也让曾昇铨嗅到了一股血腥味。他要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特战精兵。

    ——伞降训练,他克服了恐高症,两米高的离机台,他每天要跳二三百遍。最终以全优的成绩,如愿参加实跳,并成为全团的“伞王”。

    ——潜水训练,他多次挑战深潜极限,最终成功下潜到30米,打破了团里的轻装潜水纪录。

    ——狙击训练,他练瞄准一瞄就是两三个小时,狙击目标从胸环靶、人头靶,换成了硬币、香烟和刀刃,射击距离也从200米、300米一步步向500米突破。

    有人说,身上的伤疤是特种兵最耀眼的军功章。但曾昇铨不满足于仅仅练就一身硬功夫,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信息化战场。

    2008年的一天,一次侦察行动的失败,让他第一次强烈意识到,光靠传统的特战本领,很难在未来信息化作战中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作为传统意义的特战精兵,应该尽快升级转型。

    “未来战场要求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才是一个士兵的价值!”曾昇铨说。

    他开始努力学习《信息化知识》、《现代战争与信息化》、《复杂电磁环境》等书籍。每当部队列装新装备,他都想尽办法先学一步,两年时间,就掌握了全团列装的19种信息化侦察装备,成为团里信息化“技术圈”的“红人”。

    一年深秋,在一次侦察对抗演习中,蓝军使用电子对抗装备对曾昇铨所在的综合侦察分队实施持续电磁干扰,导致战场电视前哨、中继和终端之间通信联络几乎瘫痪。当时,前哨站阵地已暴露,需要立即转移,否则整个侦察分队行动就将失败。

    在技侦小组一筹莫展之时,负责特战小组的曾昇铨向技侦小组组长林亮建议,通过电视传输信号受干扰程度来判断蓝军实施电磁干扰的间隔频率,并最终利用短暂的干扰间隔将撤离指令及时传了出去。事后,大家对曾昇铨佩服不已,都说特战兵插上“信息化翅膀”真是不得了!

    去年4月,在参加侦察装备夜间训练时,通过夜视仪,曾昇铨轻而易举地将同在一个训练场进行夜间战术行动训练的某特战连人员、装备摸了个“门儿清”。他发现,传统防红外伪装已经不能有效保证特战队员夜间行动的安全。

    曾昇铨又来了钻劲儿,他反复研究微光夜视仪的工作原理,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夜视器材反射率的方法,伪装效果很不错。这项训练难题被攻克后,连队官兵钻研作战技巧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战士们先后总结梳理出8个方面13种夜间侦察、反侦察的新办法。目前,曾昇铨带过的56名技术骨干在团队各项教学、演习活动中担纲骨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怕死当不了空降兵”

    肖海洪 赵启洪

    当同龄的女孩们在上班、逛街或者与恋人花前月下时,26岁的空降兵某部中士杨晓林可能正在南疆海岛、戈壁沙漠或者热带雨林上空进行危险的跳伞训练。

    入伍7年来,她已经完成200多次各种跳伞任务和100多次新型伞、新机型试跳任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空降兵总是与风险相伴,“怕死当不了空降兵。”杨晓林说。

    2010年9月,上级把某新型伞试跳任务交给杨晓林所在的空降兵某部侦察引导队。这型伞水平运动速度快、灵活机动能力强,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但操纵难度非常大。队里准备安排男兵先跳,可杨晓林觉得战场上不管男人女人都是军人,她第一个报了名,成为首批参与试跳的队员之一。

    在试跳前的技术培训中,杨晓林仔细钻研新型伞构造原理,认真熟悉叠伞和操作程序,以全优成绩通过了考核。试跳那一天,飞机抵达空降场上空时,她像往常一样,果断跃出机舱,然后按照正常程序默数秒数,0001、0002……当她默数到0008时,仍然没有感觉到开伞冲击力,只觉得下坠速度越来越快,耳边风声呼呼,大地扑面而来。

    “不好,主伞没打开!”她脑子里立即呈现出训练了千百遍的特情处置方法,杨晓林果断拉开备份伞应急拉环,伞衣瞬间从她眼前闪过,伞绳刷刷地从备份伞包中抽出。头顶上传来“砰”的一声,“救命伞”顺利打开,她安全着陆!

    “空降兵,是最勇敢的兵。”杨晓林说。在世界上,人们把跳伞列为最危险职业的第三位。而空降兵从事的是与一般意义上的跳伞有本质区别的实战条件下特种跳伞,危险性更是不言而喻。

    那是一次新型伞试跳任务。女兵们双人一排依次跃入苍穹,空中开出一朵朵伞花。但由于空中风太大,杨晓林和程鑫的伞绳突然缠绕在一起。如果两人不能及时分开,后果不堪设想。

    “别紧张,把好操纵棒,我准备割断伞绳!”杨晓林一边提醒程鑫,一边迅速拔出绑在右腿上的伞刀。程鑫的伞这时开始出现充气不足,像吹破的泡泡糖一样瘪了下去。

    杨晓林果断挥刀将3根缠绕的伞绳割断,再奋力将程鑫往外一推,两个伞终于又分开、撑圆了。这时,她俩距离地面只剩下100多米!看着她们安全落地,战友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杨晓林看起来文文弱弱的,但她不娇气。2006年年底,她参军来到空降兵。新兵训练结束,当有的女兵还在为当一名通信兵还是卫生兵纠结时,她却主动报名,要求加入连男兵都望而却步的空降侦察引导队——“跳伞尖刀队”。

    空降兵有句口头禅:“三肿三消,方上云霄。”意思是说,训练中双腿只有经受了从肿到消、从消到肿、再从肿到消的历练,才可能领取登机跳伞的“通行证”。入队后的伞降地面动作训练,要从1.5米高的平台和5米高的模拟架上跳下,反复练习离机和着陆姿势,一天最少要重复200多次。杨晓林累得浑身酸麻,晚上睡觉要用双手把肿了的腿搬上床才行。

    面对高强度的训练,杨晓林也偷偷掉过眼泪。但在她看来,敢于吃苦才是军人本色。为尽快加强体能,她在完成规定训练内容之外,又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强身”计划:每天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蹲下起立、100个蛙跳、100个马步冲拳和两个5000米跑。

    双腿练肿了,就用毛巾敷一下,手掌磨出了血泡,就用针把泡挑破。叠伞训练中,面对眼花缭乱的100多道叠伞和操作程序,她一有时间就反复背诵,同屋的战友说她有时连说梦话都在念叨操作程序。

    2007年5月12日,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日子,800米高空,她和战友们逐一迎风跃出舱门,扑向大地。从此,她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空降兵。

    7年来,她一次次向跳伞的极限发起挑战,为新伞型装备提供了80多个科学数据。杨晓林说:“只有经历危险考验的军人,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那是一次有260名外军人员全程观摩的演习。演习预定区域的着陆场遍地山石、荆棘丛生,地形非常复杂。演习开始前,天气通报降落区上空出现了薄雾,能见度不好,这给完成任务增加了难度。飞机到达预定空域,地面上是密集的实弹枪响和眩目的爆炸火光。一声令下,杨晓林和其他队员负重40公斤,冒着硝烟弹雨跃出机舱,穿透层层雾气向着陆场飞去。

    刚一落地,导调组就给她们发出遭遇“敌”残余分队、立即实施侦搜和引导打击的指令。杨晓林迅速指挥队员们按战斗队形展开,或远距狙杀、或近身格斗,经过10多分钟战斗,干净利落地把“敌人”一一消灭。

    “彭静珺,架高侦测仪,布设空降场;耿丽丽、贾茜茜,负责气象侦测;李梦,你带其他人负责警戒。”执行完侦察任务、选好空降场,杨晓林下达指令,分组展开作业。不到10分钟,一个“T”字形空降标示物铺设完成。

    “01、01,我是03,飞机70度角进入空降……”杨晓林手持电台,与航空兵协同引导空降。

    飞机准时抵达空降场上空。“01、01,准备……跳,跳!”杨晓林发出指令。飞机舱门打开,一个个全副武装的伞兵从天而降,准确地降落在空降场,冲向“敌”阵。演习获得了圆满成功。

    演习结束后,当外军观摩团许多代表得知最先降落在“战场”的竟然是一群女孩子后,一个个惊讶不已,纷纷竖起大拇指夸道:“中国女伞兵,你们是最棒的!”

    “铁甲兵王”的时尚一面

    李志涛 赵学鹏

    贾元友来自偏远农村,入伍前当过挖煤工,因为人长得黑,村里人都叫他“黑子”。当了坦克兵,整天风吹日晒,皮肤更加黝黑,有新兵背地里称他“黑哥”。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很“土”。

    然而,真正走近这位38军某机步团的四级军士长就会发现,他举手投足间无不折射出 80后士兵特有的时尚魅力。

    “贾元友脑子活、悟性高,遇事爱琢磨,身上有股子活力。”先后当过贾元友的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的徐斌说。

    2008年9月,大漠深处炮声隆隆,“北剑—2008”实弹演习正在进行,贾元友所在的6号坦克还有6秒就要射击了,装弹机突然发生故障,药筒被卡在炮膛门口。6秒,转瞬即过。军委首长都在现场观战,这个时候 “掉链子”,那可太丢人了! 

    被称为“铁甲兵王”的贾元友显得格外冷静,只见他迅速卸下推弹链,猛地推弹入膛,瞬时排除故障。“6号坦克开始射击!”导演部命令传来,贾元友应声按下射击按钮,炮响靶中,6号坦克顺利完成演习任务。

    当时,许多人都为贾元友捏了把汗,而在现场指挥的徐斌却心里有底:“这种故障难不倒贾元友。”

    新式装备列装某机步团不久,官兵们就发现自动装弹机易卡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贾元友天天围着坦克转,他一边研究自动装弹机的结构原理,一边找伴随保障的工厂师傅请教,终于找到卡弹原因:多半是操作因素造成的。

    他很快就总结出断开关、收弹链、扶药筒、接开关、自动装的 “排除卡弹五步法”,整理出《实弹射击应急处置15种方法》,大大提升了官兵排除卡弹故障的效率和武器装备的射击效能。

    贾元友有个习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子,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或是脑子里突然冒出什么 “火花”,都要赶紧记在小本子上,晚上回来再深入钻研。

    这些难题和“火花”给贾元友带来不少创新成果。近年来,他共攻克12项新装备训练难题,创新出反侦、抗扰、防毁等10多种新训法,编写出20多条训练要领要诀。

    贾元友喜欢唱电影《英雄》的主题曲:“给我一条路,迈开坚定的脚步。管他多痛,管他多苦。该做的我就不服输。”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战友们都说:“贾元友倔得很!” 

    2008年9月,内蒙古某训练基地。贾元友所在的609号教练车接到通知,担负连与连对抗演习任务,给总部首长进行汇报演示。

    就在演示前3天的一次例行训练中,高速行驶的战车突然喷出一股两米高的油柱。修理技师和伴随保障的工厂师傅对坦克内油管线路一一排查,却怎么也找不到故障的原因。

    有人建议:“问题可能出在车体内部,野外条件下没有办法检修,还是拖走返厂吧。”

    “返厂?”贾元友瞪大了眼睛。还有3天就要进行汇报演示了,这样的诊断结果等于宣布609车要退出“战斗”。“我们还没有对油箱滤清器进行检查,问题可能就出在那里。”贾元友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检查油箱的滤清器要吊走后装甲盖和发动机,工程量很大,有人不同意冒这么大的风险。但贾元友有理有据的分析折服了现场技术人员,他们调来牵引车和工程车打开后装甲盖后,果然看到滤清器被堵塞,事实验证了贾元友的判断。

    随着新的滤清器安装到位,战车马达发出了强劲有力的轰鸣。在场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在那场演示中,恢复活力的609坦克和兄弟车组一起,打了一场漂亮的“围歼战”,受到总部首长的高度赞扬。

    除了倔,贾元友遇事还爱“放炮”,但营长李智德很欣赏他这一点。

    2006年7月,团里组织稳像工况条件下枪代炮对固定目标射击,要求8发子弹对200米和400米的4个目标进行循环射击。每名射手都打出了好成绩,当时任作训股长的李智德高兴得合不拢嘴。

    没想到,贾元友当众放了一“炮”:“股长,这样的考核成绩不真实。”

    “怎么不真实?”

    “大纲要求8发子弹循环射击,而今天大家打的是依次射击。”贾元友进一步解释说,“所有射手每个目标都是连续打两枪后,再换下一个目标,无形中省去一半搜索目标的时间,所以成绩看似好了,实际上降低了考核难度。”

    李智德意识到这样考核的确不符合大纲要求,于是重新考核,结果合格率降低30%。他并没有感到难堪,反而称赞说:“这个兵性格直率,心直口快,总是那么自信!”

    2010年3月,师团领导干部集训,贾元友应邀登台讲授新装备知识。接到通知后,连长、指导员都替他着急:虽然以前贾元友没少登台讲课,可毕竟这回授课的对象是全师团以上领导。

    贾元友似乎没那么大压力,嘿嘿一笑说:“没事,我能行!”他白天照常训练,只是利用晚上课余时间查资料、做课件。了解他的战士说:“贾元友讲课有个特点,听课的人越多他越放得开,场面越大他越有激情。”

    几天后,只见贾元友从容地走上讲台,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全面介绍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的战技术性能和操作使用方法。课程结束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领导称赞说:“这个兵的课讲得生动精彩,真不愧是‘士官教授’!”

    业余时间,贾元友喜欢读书。《军事信息技术概论》、《信息化作战研究》、《坦克装甲车辆》等专业书被他翻得卷了边。有一次,部队赴某训练基地参加实弹射击考核,贾元友白天训练,晚上趴在帐篷里打着手电看书,两个月下来,用掉了几十节电池。

    贾元友不仅痴迷学习,“玩”起来也是一把好手。

    有一年,团里举办晚会,贾元友用粤语唱了一首歌,“港味”还挺浓的,让战士们大吃一惊。原来,班里来了两个广东籍新兵,经常哼唱粤语歌曲,贾元友在一旁听着听着就“迷”上了粤语歌。

    还有一次,团里举办篮球比赛,球技不是很出色的贾元友和几名战友组队代表二营与三营对垒。比赛开始后,贾元友在场上异常活跃,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左冲右突,抢球、传球、指挥队员调整队形冲杀。赛到中场被罚下场后,他又带着拉拉队敲锣打鼓,“加油”声喊得震天响。

    比赛结束,二营战胜了三营。三营战士不服气地说:“这场球不是你们打赢的,是贾元友喊赢的。”

    “那一天,我代表中国”

    李晓

    “出口压力正常、滑油温度正常……”石家庄舰主机舱内,主机副班长刘晓波眼睛紧盯着管路上的几个仪表大声喊着。此时,西太平洋上石家庄舰扮演的红军与蓝军“激战”正酣。

    “舰艇正在全速驶入战斗航向,刘晓波一丝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战斗的失败。”机电长李睿在办公室透过监控屏幕观察着刘晓波的一举一动。

    30分钟后,“烟硝”散尽,红军险胜,石家庄舰迅速撤离“战场”。刘晓波下更走进集控室,咧嘴一笑:“怎么样?我的战位请放心!”

    刘晓波是海军第一批直招大学生士官。2007年,正准备从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听说海军来学校直招士官,马上去报了名。

    历经体检、心理测试和多轮专业理论考试,他被顺利录取。宣布名单那天,刘晓波在海边待到很晚,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准了方向。“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个好兵。”他说。 

    第一次出海,刘晓波激动得晚上都没睡好觉,但大海给他好好上了一课。

    “那天风浪比较大,海面泛着白浪花。”时任石家庄舰副舰长迟庆涛回忆说。舰艇横摇近10度,舰员在通道里行走要把着扶手。机舱内,高温裹挟着浓重的燃油味包围了刘晓波,他和其他新兵一样交了“公粮”。机舱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但刘晓波还是觉得冷,浑身出虚汗,他咬牙坚守在战位上。

    出海3天,刘晓波吐了不下10回,但他还是挺过来了,机舱值班一更没落下。舰上那些本来带着怀疑目光的老班长开始觉得,这些大学生士官还不错。

    刘晓波服役的石家庄舰是当时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2007年入列海军,能在这艘舰上当兵刘晓波觉得很幸运。“我们专门挑了些学历高、能力强的人。”迟庆涛说,当时选中6个大学生士官就是看中他们的高素质。

    刘晓波大学学的是柴油机,但舰上装备的是蒸汽轮机,“所以一切得从头开始。”刘晓波心里憋着一口气——既然来了,就必须干出个样子来,“不能给第一批直招大学生士官抹了黑。”

    班长尹长江是专业技术上的“大拿”,刘晓波成了他的“跟屁虫”,机舱值班、损管灭火、装备检修排故,尹长江走到哪儿,刘晓波跟到哪儿。他兜里揣着个小本,不懂就请教,寻找一切机会向尹长江学习。

    “这小子身上有股子韧劲儿。”尹长江说。刚上舰那段时间,刘晓波几乎每天只睡5个小时,不是摸管路、练操作,就是学习专业书。不到3个月,他看完了与战位相关的27本专业书。一个半月后,刘晓波全舰第一批通过独立值更考核。

    “他们有梦想,有追求。”在石家庄舰政委林风谦看来,这是新一代水兵身上最大的特点,“他们拥有高学历,但不把这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脚踏实地去努力。” 

    2009年,石家庄舰执行出访南美三国任务,舰艇航行在太平洋上时,机舱冷凝器冷却水管漏水,如不及时排故舰艇将失去动力。那天晚上,刘晓波和尹长江从6000根冷却水管中逐一排查漏水点。“当时机舱温度近60摄氏度,长期在里面工作人会脱水。”时任副舰长迟庆涛回忆说。

    9个小时后,故障被排除,机器恢复正常运转,刘晓波从冷凝器里钻出来时,汗水顺着袖子往下滴,他已经成了个“泥人”。“战友们对我竖起大拇指。”刘晓波觉得从那天起自己好像得到了全舰官兵的认可。

    业余时间,刘晓波喜欢看时尚杂志、听英文歌曲、看外国电影。他的英文很好,舰上组织歌咏比赛,他常会唱两首英文歌曲“炫”一下。2011年8月,他被支队选中推荐到海军去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西太平洋海军论坛框架下的“高级士官研讨会”。

    9月11日,飞机降落在悉尼,刘晓波还没回过神来,“我真掐了一下大腿,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

    在赶往悉尼海军基地的路上,刘晓波和悉尼海军接待官约翰聊得火热。“除了沿路的风景,我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语言不是问题。”他说。来悉尼之前,刘晓波又“复习”了一遍美剧《越狱》,他说这是他提高口语的“秘方”。

    论坛上,来自中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智利的士官代表分在一起,展开小组交流,讨论的题目是“军官离兵现象”。

    “我叫刘晓波,是一名中国海军士官,来自北海舰队石家庄舰……”他的话还没说完,马来西亚的一位代表举手插话,“我知道,2009年你们是海上阅兵舰。”那一刻,刘晓波激动地“差点想给他一个拥抱”。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所以我就直接说,在中国有个政治委员制度……”他向其他国家介绍了政治委员的由来、设置和作用。短短10分钟,刘晓波用纯正的英式口语给小组成员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新加坡的一位代表还说,China navy,牛!”

    短短3天,刘晓波向世界各国海军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开放与自信。离开时,他告诉澳大利亚海军接待官约翰,“如果可以,我下次一定到悉尼歌剧院看场演出。”那一次,约翰没有敬礼,而是给了刘晓波一个大大的拥抱。

    回到国内后,刘晓波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那一天,我代表中国。”

分享到:
致敬,新一代中国士兵
一个士兵能够创造怎样的辉煌
“怕死当不了空降兵”
“铁甲兵王”的时尚一面
“那一天,我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