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龙最初意识到青少年问题时,是面对一群犯了罪的孩子。
2010年5月,康龙所在的派出所集中处理了好多起青少年犯罪的案子,这引起了所里和康龙的注意。
“怎么会有那么多孩子犯罪?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康龙和几个年轻的民警曾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过调研,结果发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教育、交友等问题都可以引起他们犯罪。
有调查数据据表明,目前中小学生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占到20%,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能达到4%,而青少年犯罪总数,也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在跟社区负责人交流时,康龙也发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问题孩子”。
一个犯故意伤害罪的17岁男孩让康龙印象深刻。
男孩辍学在家,他的父母在外面摆摊卖烤肉,没有多少时间去管他,有什么事他也会不会告诉父母。男孩交了个女朋友,结果在有一次去等女朋友放学的时候,与人发生口角,拿刀捅伤了四个人。
“管管他吧。”在派出所里,男孩的父母曾这样央求办案民警。
康龙为此给这个男孩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也正是这堂课让他觉得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是如此重要。
在沟通的过程中,男孩反复提到对父母的不满,也屡屡提及自己的焦虑和迷茫。“如果父母让我能有个学校上,我就不会这样了。”他这样跟康龙说,可惜的是,父母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的心理变化。
在康龙看来,孩子是有问题,但并非不能解决。“只有青少年问题,没有问题青少年。”他觉得只要用对方法,孩子都能重新走上正轨。
跟康龙有一样想法的还有团青岛市北区委书记刘婧。她曾做过针对网瘾孩子的调查,发现孩子迷恋网吧大多跟家庭教育或者学习压力有关系,而这都是可以解决的。在帮扶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刘婧的眼光不仅盯着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还盯着那些在问题边缘的青少年,“比如闲散青少年,困难家庭青少年等。”今年,团青岛市北区委开展了“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通过配备人生导师,帮助入学就业,目的就是要让那些游离在社会上的青少年远离问题,甚至远离犯罪。康龙因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也成为就彩虹行动聘请的人生导师之一。
在青岛市青少年心理犯罪研究会,心理咨询师史玉华接触到的孩子,有70%左右是受家庭关系的影响。“他们在家庭里没有安全感,也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当情绪需要宣泄又没有出口的时候,孩子们便开始犯错了,逃学,打架,上网等等问题就来了。在社会上一旦再有不良群体的影响,严重的便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帮扶这些有问题的孩子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关心,让他们感觉到关爱,跟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在康龙看来,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就容易被贴标签。“坏孩子”、“没出息、”完了”等这一类的词他从很多家长的口中都听到过。他觉得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生硬地去掉他们身上的那些毛病,而是对他们进行疏导,给他们关爱,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这是一种对孩子们的心理救赎。
当然,很多时候,不仅要疏导孩子,还要疏导家长。“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史玉华说,所以在对问题青少年的帮扶中,她要常常给大人和孩子同时“上课”。
对于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防治,康龙分了三级。三级预防是针对已出现问题且相当严重的青少年,包括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二级预防是针对易有生活适应问题的青少年。一级预防则是针对一般正常的青少年。
在这三级预防体系中,每一个级别的青少年都有着不同的预防和疏导办法。最严重的第三级,康龙会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小心地列出一个会谈的提纲,像专业的心理咨询那样,全面了解孩子的问题,通过心理测试,沙盘治疗,带他们到温心关爱营进行环境治疗等方式让他们逐步走出心理阴霾。
对于比较常见的只是有生活适应问题或者某些行为问题的孩子,康龙则多采用自由式会谈的方法,平时则常常进行电话沟通,让他们自己放松下来,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一级预防在康龙来看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才是避免孩子产生问题的第一步,但要让家长和孩子明白“心理问题不是病”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在小学做着心理咨询老师的史玉华对此感触很深,“平时能走进我的咨询室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他们会觉得咨询心理问题就是有病了。是件丢人的事。”
所以,尽管平时的工作和个案帮扶已经占据了康龙几乎所有的时间,但帮扶过100多名青少年的他仍愿意找机会带着自己用心准备的课程,即“寻找回来的世界——青少年必上的三堂温心课”:《刑事法学之外的青少年犯罪心理》、《认清人生不等式,拒绝阴霾住心灵》、《请把青蛙变回王子》,走进校园,或者带着咨询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给家长孩子做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他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法律常识以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和家长。
“如果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能明白,任何心理问题都像人得感冒一样平常就好了。”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