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0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大河故道(之六)

书生泪

晋永权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09日   12 版)

    19世纪中期,捻子起反,黄河故道——清帝国柔软的腹部大规模民变,水旱无常是重要原因。

    咸丰坐殿闰八月,

    大雨下够两个月,

    黄河两岸开口子,

    人死大半显不着。

    皖北民谣中,许多涉及彼时气候状况的描述,大雨之后,紧接着的又是大旱。“咸丰二年大荒旱,黎民百姓遭大难,草根树皮都吃完。”这与多县地方志记述的史实相符。

    正是这被反复提及的咸丰二年(1852年)10月,地主家庭出身,行侠仗义的张乐行率众在皖北亳州、蒙城交界处的雉河集(今涡阳县)起事。这一时期的另一首当地民谣记述了起事的直接原因及最高目标。

    咸丰年,大贱年,

    涡河两边草吃完,

    地丁银粮逼着要,

    等死不如来起反。

    一下打到北京去,

    咱们坐一坐金銮殿。

    参加平叛的清军将士也深受其苦。正值而立之年,弃文从武的上海人葛士达,在一封从河南尉氏县发出的信中,感叹六月行军之艰:“水潦盛涨,道路成渠,深者灭顶,浅及马腹,军士凫水前进,牲畜时有淹毙,车辆陷淖,寸步难行。”他的另一封自山东德平县发出的信也记述了相似的情形:“值暑雨时行,平地成浸,终日凫水,军行殊难。五六月间雨集,未有不以水为患者,潴泄之无道,盖已久矣。”

    糟糕的是,水旱造成的饥荒也给大军的补给带来了问题,尉氏信中记述:“行粮不继,中土几经兵燹,地旷人稀,无处采买,三军几有罗掘之嗟,幕府亦往往日不得一食,日则摘藜菓充饥,夜则籍泥草假寐,从军之苦,大非南方可比。”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书生葛士达更忧心于“好乱乐祸,上下离心,兵民阻隔”,社会充满“戾气”的现实:“东豫民俗顽悍,各立圩寨,贼至献粮纳款,兵至反闭关绝市,甚有乱放枪炮,击伤弁勇,守令莫能主张。” 

    《尉氏县志》还记述,这一时期,尉氏县社会失序的状况。不少饥民造反,抗粮抗差,强迫地主、富商交出钱粮,结队去地主家“吃大户”,捕杀地主豪绅和衙门吏役。

    让葛士达既心痛又难解的是,民众与捻子简直鱼水情深。皖北、豫东相连,情形一致。“砸了锅,卖了铁,也要请捻子到家歇一歇”——老百姓的做派,不知会让那些泥泞中饥饿困顿的官兵们作何感想。

    穷人把门敞,

    挑担茶水去迎接,

    破褂换身新衣裳。

    还有更加温情的场面,蒙城民谣唱道:

    黑漆柜,垒灯台,

    旁边放着捻哥的鞋(读“孩”音),

    青布帮子粉白底,

    千针万线扎起来,

    油灯熬尽千万盏,

    只等捻哥来穿鞋。

    在这些“只等捻哥来穿鞋”的人心目中,曾格林沁的大军,或后期剿捻的淮军、湘军又是个什么形象呢?

    清妖清妖不像人,

    鹅瘤扎巾黄沿裙,

    手里拿着洋人的炮,

    哼鼻子楞眼像凶神;

    打着朝廷的皇旗号,

    抢掳百姓还说是保黎民。

    投身行伍十载,志业无成的读书人葛士达依然没有消磨掉自己的士子情怀,“身在行间,抚时慨叹,不能默然”,著《剿捻十议》,剿灭捻子以后,更著《平捻善后议》,反思时局。他认为,捻子就是群盗而已,地方官缺乏抚慰绥靖之策,守军又多软弱,不去扑灭,反而纵容;端掉捻子的老巢,安抚民众厮守土地,则“戾气自消”。葛没有体会到这里民生之艰,只是从吏治无道找原因。但他的胆识,让人感佩:“从来祸乱之起,由人心之坏,实由吏治之衰。”

    令人动容的是,葛士达在这封发自尉氏的信中,对自己“年甫三十,发渐二毛,弃笔依人,略无建白”这一番感慨。父亲去世后,自己这个不肖之人心绪更加烦乱,“既不能敦品励学,绍续遗徽,复不能建功立名,为显养地。”自沪上别老母来到这中原战乱之地,不能亲自奉养;弟辈又小,不能帮忙持家,“远道念此,中夜潸然。”

    夜半,黄河故道的雷雨声中,书生的一行泪,流到今。

分享到:
斯文在兹
文明的细节
沙发上的慕尼黑
书生泪
第八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海洋)旅游
目的地推介活动提名阶段公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