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很美。
这座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奔腾的伊萨尔河穿城而过,河畔绿树成阴,苍翠掩映下古老钟楼与教堂的尖顶静静矗立;不远处的玛利亚广场流光溢彩,新旧市政厅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光彩照人,在街头艺人悠扬的风琴声中,花花绿绿的游人穿梭于时尚喧嚣的现代商铺与古典安详的哥特教堂,流连忘返。
然而慕尼黑也很贵。
作为德国最富裕的城市,慕尼黑以昂贵著称。对于5公里内都基本依靠步行的背包客来说,最好的住宿方式便是青年旅舍。而低廉、互助、交流的青年旅舍概念也恰恰发源于德国。可惜这次不凑巧,我计划在慕尼黑停留的时间正好撞上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十月节,也就是世界三大啤酒节之一的慕尼黑啤酒节,当600万人从世界各地涌向这个总人口不到150万人的城市时,青年旅舍、客栈、酒店自不用说,连城市露营地也都人满为患。好在近年来开始流行的“沙发客”方式给了我另外的选择。
“沙发客”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叫做“couchsurfing”的网站,其实质就是古往今来的旅人们在旅途中借住当地人家,而这个古老内核借助网络2.0时代的新媒介方式迅速风靡全球。“沙发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旅行者提供一个免费的住宿机会,更多的则是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陌生人社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通过古老人际交流准则,去建立信任、相互帮助以及共同分享。
事先通过网络沟通,我按照沙发主给我提供的地址来到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一个小区。因缘巧合,这次的沙发主金师兄是一个在德工作的中国人,他也曾经就读我的本科学校,算得上校友,所以见面后格外亲切。进到房间,金师兄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临时床铺。休整之后,已是傍晚,夜风习习,我们就着慕尼黑啤酒,开怀畅聊。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几天前人生轨迹还全无交集的两个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的文化和手段,忽然间坐在了一人的家里全无拘谨;而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对方可能只是你每天上下班在轻轨里遇见的千百张面孔,或者电视里一闪而过的黑压压人群,更或者,一个在你从不知晓的地方从事你从未听闻的工作的芸芸众生。
金师兄本科肄业后便来到德国求学、工作,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从事自己从未计划过的职业,生活简单而开心。他跟我聊人生的选择、德国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华人群体……短短的一个傍晚,通过这位陌生而又亲切的沙发主,一个德国华人眼中的生活与世界便渐次浮现在我眼前。
翌日,当我伫立于玛利亚广场,置身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时,看着眼前那些肤色及神态各异的面庞,我忽然间感到和这座城市产生了某种形式的连接,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愿意为我这样的过客或旅人腾出一张温暖而安心的沙发。而在一个碎片化及原子化的社会中,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人与人之间失去人际连接而仅仅依靠利益连接,社会逐渐沦为工具,这样的社会即使拥有膨胀的财富、纵横的道路以及林立的高楼,搀扶跌倒的老人尚且惴惴,更难以为陌生人容下一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