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国内一线城市,建筑类证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比利时的大学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现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建筑材料专业博士的同济大学毕业生郑琨鹏,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报:在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比利时有什么特色?
郑琨鹏:比利时的大学所有专业授课都强调学生的兴趣,学校和老师有意营造“多见、多看、多试”的氛围。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选取课程,很多人愿意在尝试多种方向后再进行选择。我曾遇到一位根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的博士,他当时正计划转到农学院去主攻农业相关的一个课题,他之前还是工程学院和电信学院的博士(都没有完成学业——编者注)。他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能带来快乐,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此专业内的成就,所以他尽可能多尝试不同学科,以期找到自己的最爱。
中国青年报:建筑专业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郑琨鹏:小组讨论和信息共享最值得我们学习。小组讨论是在高年级博士或博士后的带领下,由教授旁听,相同或相似研究课题的人员聚在一起,交流研究经验,集合大家的智慧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参加的人往往受益匪浅,其中原因在于:一是大家毫无保留地交流成果,在汇报研究结果时,都力图将最真实、最原始的研究状况展示出来,使得其他人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最大化地获取信息,这有利于对相关问题建立一个非常准确的认识,为成功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二是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尽心尽力,大家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几个甚至十几个人进行激烈讨论;如果问题在充分讨论后还不能解决,就会把它作为任务留待讨论会后再解决。大家对待会后任务认真负责,会持续关注该项任务的所在领域,不断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自己的分析、看法发送至问题的提出者,并进行定期的小范围讨论。“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团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在我们整个实验室的网络中,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一是给所有研究员提供免费、安全、快速的信息备份;二是在信息共享平台下,任何实验室内的研究者都可以无碍地访问其他研究者上传的任何研究信息,其中包含所有的数据、图片、表格等。这无形中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科学研究数据库,通过分析别人的数据、结合自己的数据,可以对学术研究活动有一个全面及前瞻性的认识,这对于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久旱之甘霖。
中国青年报:比利时的市政工程建设情况怎么样?
郑琨鹏:过去的一年,我家附近仅有两起工程活动。其中一项工程是一条非主干道路的修缮工作。这条路位于市中心的背街小巷,长度大概400米,宽度能容下两辆小轿车。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出现破损,个别地方出现下陷。工程队的机械非常壮观:从小到一人高两人宽的用于抬举重物的超小型起重机,大到国内常见的大型起重机、挖掘机、破坏旧路面的打孔机,当然还有用于装卸废料及原材料的各式货车,施工机械浩浩荡荡停了一条马路。每天工地上也就五六个人,一名工人掌握多种施工机械的操作技能是比利时工程队的特点。由于比利时对工程周期及劳动强度有较高的规定,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这条路才修好。
比利时的工程无论规模大小,无论现场施工人员人数多少,施工方总会提供相应较为舒适的休息地点,以及咖啡、果汁、可乐等茶水和饮食。据我观察,工人每工作一两个小时就会休息,在施工场地总是有一个收音机播放着电台的节目,工人们有时会随着广播中的音乐节拍完成施工动作,看起来颇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