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痛恨“拖延症”这个词,这个貌似科学的术语自从诞生后,就打击了众多上进青年的自信心,成功地帮他们建构起“我有病”的身份认同,让他们开始憎恨自己。就在昨天,一个从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就要到国外名牌大学读博的年轻人跟我说,他想走之前再完成一篇论文,却迟迟不肯动手,为此他痛骂自己意志薄弱,永远达不到自己应该达到的高度。
这可真应了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的,知识也是一种权力,也可以成为宰制人的力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轻度问题严重化,把模糊问题标签化,这是显示自己有知识的大好机会啊!
所以,当我看到《拖拉一点也无妨》时,真有点幸灾乐祸,哈,终于有人跳出来解构这个该死的“拖延症”了!
瞧,它居然是斯坦福的一个哲学教授写的,还得了搞笑诺贝尔奖。这位哲学大爷,放着学生论文不改,放着教科书订单不填,却跑到海边去了,明摆着也是个“拖延症患者”嘛!
不过这个“患者”可不像来找我的那位年轻人,他没有自虐倾向,愣是“脸皮厚厚”地为自己的拖延找出一堆说辞和好处,还自创了个“结构化拖延法”的术语,说自己在拖延的过程中,其实做了很多别的事情,只是把那件最重要的事儿放到了最后。
因为在哲学大爷的书中发现了自己与他同属“平摊型”人士,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瞧,同样是学者,人家多有创意多有趣味,解决起问题来举重若轻,独辟蹊径,幽默诙谐,哪像咱们这里的大多数老师,严肃严谨得要死,非但没为孩子们松绑,反倒先把他们自己吓了个半死。
回到拖拉来。20多年前刚办“青春热线”那会儿,听学校老师说,现在拖拖拉拉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就好奇:为什么是现在?跟什么有关?于是我暗地里也玩起了“拖拉问题猜想”:
和独生子女有关吗?就这么一个孩子,四只八只眼睛都盯着:吃完了没?作业写完了没?快去洗澡!要迟到了!……无数的催促与叮咛,塑造出“我是个需要催促的慢小孩”的自我形象。要是一家有两三个孩子的,谁能管你这么多,你不抢着吃就没了!
和学业压力有关吗?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无比厌倦却无力反抗,意识中说自己要抓紧学习,也摆出学习状,无意识却让你心游八荒,压根儿没想投入其中,还会不由自主地延长拉屎、洗澡的时间,因为那是“我的时间我做主”的极少时刻。
和现代社会诱惑多有关吗?过去生活简单,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让人分心。现在可好,只要打开电脑,就有无数好玩的事情可做,在WORD上工作,只是最无趣的一种。
好吧,就算我的“拖拉问题猜想”也能得个“搞笑诺贝尔奖”,恐怕也治不了喜欢拖拉者的心病。其实哲学大爷传授的秘方,我看也根治不了那个病,你还是会常常拖拉。
但是!但是它肯定能让你好受许多,让你不再痛恨自己。
这就对了。本来拖拉就是个小毛病,甚至是个小特色,拖拉的结果还常常并不太坏(将论文拖到最后一天的,不是还常常得A吗),你非得因此而痛恨自己,将“拖延症患者”的帽子戴在头上四处招摇,还使用无数战法咬牙切齿地“战拖”吗?结果情况可能越来越糟,拖延总是胜利,而你总是失败,然后你的自尊、才华和创造性都抵押给了自我憎恨,这不是赔本赚吆喝吗?
别再“战拖”了,和拖拉先生和解吧,想一想,他一定也给你带来不少好处吧?哲学大爷甚至说,拖拉还会有额外的福利呢!我大胆地预言一下:当你不和拖拉先生那么较劲儿,当你接受他是你生活中的隐形伙伴,甚至当你喜欢上和他共舞的时候,你会变得放松、快乐,创意更多,结果做成了更多的事儿。
别以为只有坐在书桌前才是学习,只有坐在电脑前才能工作。人类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在浴缸里、苹果树下诞生的吗?就拿我来说,我喜欢在写不出东西时邀请拖拉先生现身,请他允许我游游泳洗洗澡擦擦桌子收收东西刷刷微博看看微信,然后呢,灵感就尾随而至了!
《拖拉一点也无妨》
(美)约翰·佩里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