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懂了吗?你驾驶的飞机失去了右侧主轮!”当地面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用英语告诉他事态的严重性时,张炎召心里“咯噔”一下,这才是他在澳大利亚做飞行学员的第九个月。4个小时后,当他将这架独轮飞机安全降落在门格洛尔机场时,教练才告诉张炎召,有几十年驾驶经验的他也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故。
22岁的张炎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的学生,不久前,刚刚结束在澳大利亚航校的飞行训练。而回忆起半年前的这场意外,他说,“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那么惊险。”
2013年1月7日早上,像往常一样,张炎召早早来到学校。在做好一系列飞行准备工作之后,张炎召又一次登上这架曾经伴随他“处女航飞”的飞机。
一切准备就绪,张炎召像往常一样,缓慢滑行,检查刹车,对正,滑跑,起飞,转弯。突然,地面电台呼叫他,询问他有没有教练陪飞。张炎召回答:“没有,是单飞训练。” 而在地面教练连续两次指示他做低空过场的操纵后,张炎召渐渐意识到飞机出现了什么问题。当他接到指示爬升到700米高度盘旋等待时,地面告诉他这个在场人员都没有遇到过的意外:飞机右侧主轮脱落。
飞机的油箱就在右轮的上面,没有主轮,降落时机翼很可能直接擦到地面,如果力度把握不好,就会导致燃油泄漏。加上金属和沥青跑道摩擦容易起火,很有可能引起爆炸。所以发现问题后,地面工作人员立即请来机务工程师并且启动了应急预案。
而此时在700米空中的张炎召,却“冷静得不正常”,他知道飞机失去控制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在试着操纵了每个操纵面并检查发动机仪表,发现它们一切正常后,张炎召平静下来,开始思索该怎么处理。
很快,张炎召和地面达成共识——保持使用右侧油箱,在空中盘旋,耗尽燃油。这样一来,飞机可以减轻重量,下降时减小摩擦和冲击,下降速度也可以降到最低。
可是两个油箱一共有180升油,消耗完至少需要花费4个小时。地面上教练最担心的不是张炎召的技术,而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炎热的天气导致的中暑及其他生理不适,这样的后果才是不堪设想的。
张炎召再一次证实了教练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意识到降落是这次飞行最难以攻克的难关后,张炎召决定“养精蓄锐”,在这4个小时里让自己平静,“也不像平时训练那样严格控制角度了,反而飞得很轻松。”
终于,燃油符合要求了,关键的一刻来了。飞机开始下降,着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最后飞机接地的一刹那,眼看没有轮子的一侧机翼快要着地了,他下意识地猛踩左舵,向左打副翼,飞机终于拐向了一侧的草地——这正是他所希望的轨迹,草地上摩擦较小,速度也降到了最低。最后,飞机右侧机翼触地,失去控制,打了一个旋,停止了。张炎召赶快把发动机关闭,做最后的安全检查,长舒了一口气。按照教练的交代,他坐在飞机里等待救援人员的帮助。
“大概是平时看了很多空难片,这些故障、意外,早就在我脑海中演练过了。”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很爱“自己吓自己”,有些经典片段会反复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如此出色的“准飞行师”,当初选择飞行这一专业却只是一个巧合。
“男孩子嘛,总会有一个飞天梦,只是去试试,没想到自己居然通过了。”一直苦读备考的张炎召没想到自己能通过“传说中很变态”的体检,也没想到最后自己以高考分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航。
可是这个“飞天梦”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国内学习的理论知识还相对容易,而在澳大利亚学习,不仅要面对语言问题,还有更多的航空知识需要掌握,“理论、实践、语言,哪一块都不敢松懈。”
刚开始实战上机时,身体不能适应,经常恶心、头晕。终于适应了飞行环境,张炎召又面临语言“危机”,他为自己没能通过国际民航英语测试而懊恼不已,“这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候,考了三次都没能通过。”
是那次“意外”,使张炎召坚定了自己的“飞行梦”。“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检验飞行员的最好机会,平时积累够了,储备好了专业技能,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能解决好。就算事故不可避免,也要调整好心态,将损失降到最低。”巧合的是,意外之后没几天,张炎召也顺利通过了国际民航英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