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只要学校在,文化就会传承

刘春媛/文 刘建明/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8日   05 版)

    蒙昆公司生产车间的职工们给黑老夭中心小学的孩子捐助物资

    推开黑老夭中心小学的大门,我们诧异地看见一群羊正在学校操场津津有味地啃食青草。校长云玉文说:“草太高了,特地叫来羊群来吃吃,使操场看上去平整一点。”

    黑老夭中心小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黑老夭乡。虽然离县城只有40多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从县城出发要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黑老夭乡。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乡镇,一条不足300米的街道,几间破旧的砖房,一家餐馆、一家小卖铺。这条街上最好的建筑,就是两层楼的黑老夭中心小学。

    黑老夭中心小学只有15名教师、25名学生,其中学前班的学生10人,其余15名学生从一到五年级都有。在前几年的农村并校中,这所“麻雀”小学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全校师生都住校,每周回一次家。25名学生男女各一间,挤在高低床拼成的大通铺里,屋里乱七八糟散发刺鼻的味道。

    学校的教学设施极为陈旧:高矮不一的桌椅上罩着大洞缀小洞的桌布;几台捐赠的电脑也已淘汰,不能使用;一架老旧的脚踏式风琴是音乐课唯一的乐器。升国旗、上英语课用的卡带式录音机算是学校里的“高科技”设备。孩子们废物利用,把饮料或是洗洁灵包装纸上的文字和图画剪下来,贴在一张纸上来学习看图识字。

    贫困逼走了黑老夭乡2/3的人口,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者和孩子。

    “我们这个山窝窝生源越来越少,在校的学生家庭条件都很贫困,有的家庭一个学期300多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实在交不上来的,学校也适当的减免,否则生源就更少了。”云玉文说。

    他带我们来到了离学校较近的洪津沟村三年级学生张海的家,这个家,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房子,他们自己的房子倒了,没钱盖,现在是借住在全家外出打工的邻居家里。

    这个家,家徒四壁。全家人住的房间里,一个大炕和一个灶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张海的妈妈,一个从甘肃嫁来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女人,几乎从不下炕,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全靠张海的爸爸张永成养活。

    听说我们要来家访,张永成换了一件别人捐给他的“体面”的衣服,否则平时总是衣衫褴褛。他一个人种着几亩田,贷款买了10只羊。除了妻子、儿子,他还要照顾哑巴弟弟和年迈的老母亲。这个男人沉默寡言,当他坐下来时,家里的狗总是温存地把头依在他的腿上,他轻轻抚摸着狗,温柔的看着狗的眼睛,百般心事似乎只能向这条狗诉说。

    家里的柜子上有一本字典和几本张海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借来的教科书。张永成说:“儿子要书,我会给他买。”他最大的愿望是“让儿子读大学”,“读了大学家里就有希望了。”他说。

    在黑老夭中心小学,一个高个子女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叫田秀,今年17岁,上五年级,因为家庭贫困,12岁才开始上一年级。

    田秀最喜欢《一千零一夜》这样的故事书,“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人物”。阅读和观察让田秀贫乏的生活有了色彩。她在一篇日记里写到:“我从小就喜欢云,我一直觉得云很美丽。我坐在升旗台上看云,无际的蓝天上云朵犹如一堆堆洁白的毛毛,又像一阵阵翻滚的波浪,这边像一群群肥壮的绵羊,那边又像一匹骏马在奔跑。一会儿又像小兔,提着篮子在让我和它一起去采蘑菇。我的眼睛有点酸了,我低下头揉了揉眼睛,抬头再看,什么也不像了。那一朵朵云真像个可爱的魔术师,真好看,‘天上有个动物园’。”

    这个聪慧的女孩渴望去“看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可是至今她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从家到学校10公里的距离。

    尽管黑老夭中心小学条件有限,但令人感动的是,学校的课程设置齐全,语、数、英、音、体、美全都有,甚至还有阅读课。

    校长云玉文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过去“密密麻麻抄了很多书”。现在“一有时间就读书,不读书就不习惯,看见有人读书就高兴”。

    他鼓励学生读书,认为“读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即使条件简陋,学校也要办一份自己的校报《黑老夭中心校教育报》,刊登学生们的优秀作文、日记故事,一月出版一期。在学校有限的经费里,云玉文还订了五六份报纸让老师们看,有时候也念给学生听,这是他们联系外面世界的一种方式。

    云玉文不知道学校能办到哪一天,不知道学校今后还有没有生源了,但他说,只要有一个学生,他就还在这里。“只要学校在,根就在;根在,文化就会传承。”

    (注:文中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刘春媛/文 刘建明/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8月28日 05 版

给草原的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只要学校在,文化就会传承
帮孩子们圆一个梦
阅读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