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法槌有声 融化分歧的坚冰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8日   02 版)

    近来两大热点颇引人关注,都与法律有关,一是公安部门依法惩治秦火火之类的网络造谣者,一是济南中院公开审理薄熙来案,两件事都赢得了舆论的支持。尤其是后者,不仅以“超出公众期待”的公开透明,让公众看到全景式的庭审过程,更成为一次表达反腐决心、普及法律、树立法律权威的机会,也很好地凝聚了社会的共识。

    在阶层断裂和利益博弈下,纷争、口水和冲突是中国互联网的常态。大到反腐败和降房价,小到吃喝拉撒,很少有一件事能在互联网上形成共识,很少有一个观点能让左、中、右都认同和接受,很少有一个话题能免于喋喋不休的争论。一件事、一个人、一个观点,呈现到微博上后,立刻在站队和标签中形成派别之争,立刻分出左、中、右。可这一次对薄熙来“史上最公开透明”的审理,在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审判上,却令人惊讶地赢得了网络一致叫好。

    关注此案网络舆情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次的审判基本没有争议,无论是被看作自由派的人、被贴上左派标签的人,还是那些围观的普通网友,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难得的“认知一致”,都盛赞庭审的公开和现场的文明,盛赞双方对法律的尊重。人们在围观庭审实录的同时,体验着公开透明和法律文明带来的民权福利。

    这种左、中、右都能认同的场景,在一个断裂失衡的社会中是很难得的。是什么能够让互联网上那些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撕裂得仿佛不共戴天的人凝聚到一起,化解了分歧,抛弃了不同,而为同样一件事鼓掌叫好呢?显然,是法律。这件事更强化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即法律是定分止争的最好方式,是将多元社会凝聚起来的最好途径。法律是一个社会最底线的共识和公认的规则,让法律说话,用法律说服,也是平息争议和化解分歧惟一有效的方式。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不认同我的价值观,可以拒绝接受我提供的事实,但我们必须共同接受法律的裁决,即使这个最终的判决结果对你不利,也要接受。因为法律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是保障每个人的私人权利不受侵犯的最低防线。我们常说“和而不同”,不同,是指容忍多元的价值观,而“和”则在于对一个底线规则的遵守,这个规则就是法律。一个社会,不管它有多少民族,多少阶层,多少肤色,多少信仰,在社会问题上争得多么不可开交,但只要法律能正常运行,法律在人们的心中有公信、有权威且是一种坚硬的信仰,那这个社会的纷争就是良性的,是自由和繁荣的表现,因为有法律这个底线的压舱石捍卫着社会的稳定。

    不怕“不同”和“多元”,也不怕左、中、右的激烈交锋,怕的是没有底线和规则。“不同”之间如果没有达成共识的机制,冲突就容易走向不可调和的境地,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传统社会靠的是个人魅力权威来驯服纷争的各方,一个强人一言九鼎让各方坐下来商谈并形成共识,而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强人,必须依赖共同的社会契约,就是法律。

    这就是此次薄案的公开审判,能够让各方“止争”的关键所在。“道德”说不服各方,“通稿”无法平息各方支持者的质疑,惟有依据法律的公开审判,才有说服力,才能让来自不同方向的质疑者接受最终的结果。

    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互联网上之所以争得鸡飞狗跳,没有共识只有分裂,就在于缺乏底线的共识,法律缺席,没有一个扮演“止争”的制度化角色。流行的争论逻辑是各说各话,互不相让。如果我们的讨论能有一个法律共识,用法条来说服,用法律来推理,用法律的语言来摆事实讲道理,那么,价值观的争论和观点的冲突就会形成理性的公共讨论,而不是攻击谩骂和无休无止的伤害。没有法庭上的平等的辩论和公开的交锋,分歧是无法消除的。

    这是一次树立法律权威的经典实践,以让人看得见的方式传播了法律文明,让公众看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看到了“对被告辩护权利的保护”,看到了质证的过程和唇枪舌剑,作出什么样的判决已不是最重要的,相信经由这个法律过程后,围观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判决。无论判决结果是什么,不会引发什么太大争议,因为公开透明的法律过程已经说服了人们。中国社会那些貌似无法融化的分歧坚冰,需要用法律去破解和消融。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8月28日 02 版

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
法槌有声 融化分歧的坚冰
垄断企业不会敲锣打鼓迎接调查者
别只顾着谴责不供女儿上学的父母
靠什么打击公交车上的极端暴力犯罪
“年轻的贪官”下过基层又怎样
微言快语
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