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吴秀波失踪多年的兄弟吧!”7月26日,《中国好声音》第三场比赛进行中,学员高毅登台的瞬间引爆了网络。观众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节目,一边又不停地操纵拇指热烈讨论着他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落魄大叔”Frank的相似之处。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好声音》再次上演了收视奇迹。
今年夏天,《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等多档电视选秀节目又扎堆儿上演。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观众的注意力不仅被场上选手卖力的表演以及评委辛辣的点评所吸引,更多时候,他们将焦点放在了自己的手机上。
近些年来,短信投票、微博直播室、微信互动等社交类应用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标配”。2010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率先使用节目与微博直播同步的形式,让观众“边看边聊”;今年《我是歌手》的电视秀上,湖南卫视自主研发了移动社交产品“呼啦”,来让用户通过呼啦投票、互动;就连央视传统节目《我要上春晚》也正式牵手手机应用程序《天籁K歌》。
有学者称这种形式为电视选秀节目的2.0版,并认为会在未来变成主流。原因是,电视只能用于内容的输出,缺乏互动,用户的交互需求则会转向手机等“第二屏”。电视曾经是“客厅文化”的中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会对同一档电视节目品头论足。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客厅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对于同一话题的讨论不再限于3到5人之间,而是成千上万人一起讨论。更具规模化的讨论也激发了观众的分享和表达欲望,从而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谷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有7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使用手持设备,而最常用的就是社交网络。超过20%的人认为,手持设备对观看电视起到了正面的补充作用。
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商和广告商来说,移动社交平台能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用户间的分享、投票、评论、话题炒作等,节目不仅在播出时的1~2个小时之内拥有大量的观众。甚至是在播出之前和播出之后仍能够维持很高的关注度,且该效应还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此外,移动社交平台还将为电视秀打通线上和线下(O2O)商业机会。
以湖南卫视的“呼啦”为例。用户先通过下载电视上的二维码,完成相应的在线任务,获取所在城市影院的电子观影券。到线下兑换纸质电影票之后,观众就可以进入影院观看《我是歌手》总决赛的直播。在电影院观看直播的观众,可以扫描纸质票上的二维码,参与到《我是歌手》总决赛歌王投票的线上活动以及话题的讨论。
在《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看来,我们现在已经变成“屏幕人”。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无处不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媒体混搭将是常态。
然而,电视加入网络社交元素也意味着原有利益链的再分配。在悲观者看来,虽然目前移动社交平台只是电视的一个补充。但在未来,手持设备终将逆袭成功,电视则会沦为“第二屏”,甚至是消失。
推荐理由:
曾经,“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被很多人描绘为面对电视的最佳状态。现在,“磕瓜子”已然变成“发微博”了。据某调查显示,看电视甚至已经变成“上了岁数人”的专利。众所周知,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内容制作团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缺乏个性定制,缺少互动的弊端凸显。而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不但可以承接电视原有的功能,还让观众可以对某档节目或某个话题进行交流互动,实际上是延长了其生命。不过说到底,无论是电视屏、手机屏抑或是其他屏幕,要想在“多屏”生态系统中锁住用户的目光,内容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