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军工程大学,教授肖明清名气大、“粉丝”多,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已经达到技术三级,或者科研成果突出,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好老师。
他的课讲得好,每次都是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一些学员抢不到座位就站在过道上听讲。肖教授的学生也非常出色,那些硕士博士既能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又能解决部队的实际问题。
肖明清最喜欢老师这个称呼,每学年开学,他的研究生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请叫我肖老师!”他说,不要叫我肖教授、肖主任,那些都是职称和职位,老师才是我的真正身份。
课比天大
虽说已是教学上的“大腕”,但肖老师仍然认认真真地准备每一次课。每年一开学,他总会先告诉学员,教材中有哪些小问题,哪个字错了,哪个图还不够准确。其实,这些教材大多是他自己编写的,但他不怕“亮家丑”,只怕误人子弟。
“课比天大。”肖老师经常这样说。
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部队派来的短期轮训学员,他都一视同仁,从不在内容上打一点“折扣”,每堂课都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幻灯片,及时删除已过时的内容,添加最新的前沿军事信息。
《电子工程实践导论》是肖老师给大一新生上的一门课,学员们讨论、发言并不积极,肖明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上课过程中,他突然问学员们:“如果让你发明一些简单实用的小电器,你会做什么呢?”学员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手摇充电器、穿越定位器、不间断电源……”
没想到,第二次上课时,肖老师自己买来了同学们发言时提到的那些小电器,作为奖品发给那些踊跃发言的学员。
随后,肖明清语重心长地说,积极学习是会有收获的,今天只有少部分学员收到了我的小礼物,以后你们每个人都会收到我的礼物,但再也不是我发给你们的,而是你们在自己的课本中学到的。
后来,《电子工程实践导论》成了空军工程大学大一新生最喜欢的一门课。
今年4月,肖明清接到了录制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近电子工程》的任务,他是空军唯一参与录制此类公开课的老师。那段时间,肖明清经常在办公室观看国内外公开课视频,脑中思考的都是如何讲好这门课。
录制当天,肖老师神采奕奕,一口气讲完了45分钟的课程。观看录像时,他发现有十几秒的时间,由于授课时距离话筒太近,气流声导致讲课内容听不清晰,当即提出要重录,摄像师说影响不大。但肖教授坚持重新走向讲台,完美地录完了整堂公开课。
众月捧星
每次下部队维修检测装备,肖老师总喜欢带上几名自己的学生。让这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学员“打头阵”,先给装备“治病”。
有一次,某航空兵师测量设备出现故障,肖老师带上两名学员匆匆赶赴部队。到达现场后,肖老师“躲”在一边,让学员“冲”在一线。“嘴巴没毛,办事能牢吗?”部队领导满腹疑惑。
两名新学员紧张得满头大汗。当部队领导告诉他们配发设备没有接口定义图时,他们觉得如释重负,终于找到了下台的台阶,就想打退堂鼓,肖老师二话没说,凭记忆现场画出了接口定义图。
两人只好硬着头皮拆开设备、检查原件、测试线路,肖老师全程指导,故障最终被顺利排除。肖明清后来说,如果不放手让他们试,他们今天不行,明天还是不行。
2012年,肖明清带领的科研团队和中船重工集团测控技术部进行横向合作,他点名让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王邑执行此项任务。
领受任务的王邑既高兴,又害怕。但最终凭着过硬的素质和作风,顺利完成任务,并获得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中船重工集团测控技术部还主动抛出科研“绣球”,愿与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
步入肖明清的实验室就会发现,在这里,学生们集中工作在正方形的大厅中央,实验室的老师们则坐在四周。
“这种设计叫众月捧星,学生是星,老师为月,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说起自己的原创设计,肖老师颇为得意。
他还首创了“1—2—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法。“1”是一个基地,就是他自筹经费100多万建成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室;“2”是两项要求,第一要求学生科研要与军队需求接轨,第二要求学生每月必须撰写个人工作计划和小结。“3”是3类实践,每名研究生必须全程参与两个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方案设计。
肖明清还设置了25个自主实验,从简单到复杂,学员开玩笑叫它“打通关”。其实,这些实验的设备都是肖明清自筹资金购买的,这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但他说:“为了学员的全面发展,这个本赔得值。”
师者如父
能吃苦、能力强、人品好,这是肖明清带过的学生的共同“标签”。但学生们说,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老师。
在肖明清的实验室里,他要求,汇报工作必须使用英语,日常交流也要用英语。
“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适应未来信息化军队的需要,必须与国际接轨,英语是基础。”他自己带头学起了英语,每天5点30分准时起床,花1个小时读英语。
刚开始,有学员以为肖老师只是“做做样子”,为的是鼓励他们学习。但偶然一次,学员宋海方到肖明清家里时发现,他家的茶几上放的全是被翻旧的英文杂志和书籍,顿时惊讶不已。
如今,肖老师的英语成为全教研室老师、学生中说得最好的,学员们心服口服。
在生活中,肖明清就像学员们的父亲。他能记住每一名学生的生日,在那一天,他都会亲自编写短信送去祝福。看到对学员有用的书籍,他会立即买下来送给学生们。
他的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但每次出差,他总是和学生挤在一个标间里,学生们觉得老师“太抠门了”。
有人说,您都一大把年纪了,为国家和军队做了那么多贡献,住个单间有何不可?肖明清不以为然:“标间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何况还能跟学生在一起交流呢。”
肖明清对自己很抠,对家人更抠。至今,他和一家人还住在80平方米的房子里。家人抱怨空间小,他却说:“钱学森那么伟大的科学家,还只住80平米的房子,我们能住这么大的房子,应该感到很知足了。”
学生们也把肖明清当成了父亲。博士研究生陈希林毕业后,在部队代职时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提出要转业。肖明清很生气,劝慰他说,国家和军队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你,你为部队做了什么贡献?我当年是怎么教育你们的?
陈希林不禁潸然泪下,心安静了下来:“肖老师,您放心,我会好好干下去,再不说这种荒唐话了。”毕业3年后,他不仅评上了副教授,当上了桂林空降兵学院的教研室主任,还获得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