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小曾面临命运的选择:今年考上湖南第一师范的她,仅靠做环卫工人的父母,难以凑够读大学的费用。
“一家五口人住在垃圾站10平方米的房子里,条件真的艰苦。”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喻慕鸿谈及小曾的遭遇,一直颇为感慨。
从对小曾命运关注开始,湖南省青基会发现类似的故事众多:城市繁华的生活中,环卫工人家庭的生存境遇往往被人忽视。而在每年的夏天,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和他们身为环卫工人的父母,往往因为学费问题,要经历很多不眠之夜。
2013年夏天,湖南省青基会与新浪湖南联手开展圆梦行动,将这些环卫工人子女大学读书的学费资助问题纳入其中。14名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初选名单。
关注这一群体的,并非只有公益慈善组织。湖南商学院一群大学生对湖南9个县市区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表明:被赞誉为“城市美容师”、“马路天使”的环卫工人,在生活、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工作环境既危又险
2013年的湖南,连续高温天气之下,民生艰难。环卫工人尤甚。
7月28日,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所的环卫工人张烈祥,早上5时半吃过饭出门,来到八字门太阳桥建材市场21栋至26栋打扫卫生,从6时15分开始打扫,一直工作到中午11时30分左右。
回家途中,张烈祥觉得很不舒服,还吐了血。之后,家人在最快的时间里把其送到医院治疗,最终仍因抢救无效死亡。
在张因热射病去世前,6月21日,长沙树木岭长重社区,49岁的代班女环卫工人刘利华在清扫街道时昏厥倒地,体温超过41℃。送往医院后,亦回天无力。
7月9日上午,52岁的湘潭市岳塘区女环卫工人贺桂华,在打扫卫生时感觉身体不适,有中暑迹象,在120赶到时,人已经死亡。
除了高温之“危”外,更令环卫工人心惊的,是路途之“险”。
从2012年到2013年7月,仅湖南省内媒体报道的,在马路上清扫卫生被撞死的环卫工人,多达10人。
“环卫工工作时需要穿过道路,清扫道路两旁的垃圾,由于车辆多且杂,环卫工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湖南商学院学生邓凯韶说,在他们进行的调查中,有40%的环卫工认为工作环境不安全。
2011年7月,为探究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湖南商学院课题组到衡阳市、株洲市、邵阳市、汨罗市、醴陵市、株洲县、湘乡县、衡山县、南岳区等九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在2011年数据的基础上,该课题组于2012年7月再次对衡阳市、株洲市、邵阳市、汨罗市、醴陵市、株洲县、衡山县、南岳区等八个地区进行回访,并发放问卷200份。
参与调研的学生和老师还与环卫工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并走访市县的环卫管理部门了解情况。
邓告知,与既危又险的工作环境对应的,是环卫工人年龄偏大。
课题组发现,调查对象中,50岁以上环卫工占环卫工总人数的61.10%,而40岁以下的环卫工人相对较少,只有8.90%,环卫工的人员构成以中老年人为主。“马路清扫,冬冷夏热,他们的身体很难吃得消。”
另外几个“高比例”数据,同样让调查者担忧:环卫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46.32%的环卫工是小学学历,只有6.32%的环卫工学历是高中以上,同时,没读过书的环卫工占22.63%。他们中间,80%是农业户籍,87.90%是临时工。
课题组成员指出,临时工人数居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劳动者不愿意长期从事环卫工作,另一方面,临时工跟环卫部门之间可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用工方便,其工资也低于正式工。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和合同手续,环卫部门更倾向于找临时工来做环卫工作。
超过四分之一的环卫工人想转行
株洲市环卫工人王庆辉每天凌晨4时开始工作,干到中午12时,累了就倚在单车上休息一下。身为班长,他下午2时到6时还要继续工作。12年以来,只回老家三门镇过了一个年。衡阳市环卫工人刘忠共,独自一人生活,无住房,2002年开始工作,一直没有签劳动合同,也没有享受“三险一金”待遇,每月工资850多元,经济十分困难……
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及待遇,也是学生们调查的关键点。
对湖南9个县市环卫工人的调查结论为,环卫工的平均工作时间为8.80小时/天,最多的一天有12小时,平均工资为959.32元/月。
在危险的环境中一天近9个小时的工作,让很多人有了转行的想法。
“我们比较了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可以看出,经济条件越好的区域,其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越好。”邓凯韶说,即便如此,绝大部分环卫工人收入仍然结构单一,入不敷出。
调查显示,环卫工的收入来源中,83.30%来源于工资,而支出部分的90%以上,用于基本生活费用和子女教育与发展,只有少数的支出用于交通、通讯费用、人情往来、看病、赡养长辈。也就是说,环卫工工资只能够满足基本生活和子女的教育支出。而遇上家庭有人患病或者子女读大学之类的事情,基本无法应对。
84.70%的环卫工人没有社会保险,也是让人打退堂鼓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课题组走访的环卫工人均不享有住房保障。
学生们表示,进行问卷调查时,有24名环卫工人称受过工伤。但在这些受过工伤的人中,没有人诉诸法律或向媒体投诉。“其中,有一半的人是通过找工作单位解决赔偿纠纷,另一半人选择私下解决问题。”
但私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环卫工人显然处于谈判的劣势:很多环卫工人由于本身知识水平有限,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都不知道可以向媒体投诉。而有些环卫工人虽然知道,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因为不知道法律的具体程序或者维权成本太高,从而放弃走法律途径。
学生建言增设城市环境消费税
“工资少,待遇差,80后、90后都视环卫工作为底层工作,自然难以吸引年轻人上岗。而来自农村的中老年人又面临身体条件、知识水平等问题,不能适应今后环卫行业高科技、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课题组的学生们感叹:以后的环卫工人从哪里来?
他们认为,资金有限是政府处理环卫工作的短板。
据调查,环卫工作经费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经费问题一直是抑制环卫工人各方面待遇提高的“瓶颈”。
学生们认为,应该提高行业创利能力——“当环卫行业的自我盈利模式形成,它将促进环卫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在报告中建议,考虑到现在环卫行业是低利润甚至零利润,使得许多清洁公司望而却步,也使得环卫行业的长期高效运作受到阻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方法,尝试把垃圾处理费改为城市环境消费税,确定收费标准,健全相关法制。另外,环卫行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垃圾回收处理厂签订协议,到工厂清运和回收垃圾,分类出可再利用的垃圾,提供给相关工厂进行再生产,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再生产链,当良性循环一旦形成,环卫行业的资金问题也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