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高校专家学者召开“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语言学家黄德宽在会上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把外国语言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外语教育变成英语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延伸到了幼儿教育。全民都把英语放在不适当的位置。我认为这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黄德宽说。
“很多国家都对语言文化的侵入高度重视。”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张浩明说。今年3月越南的报纸报道,越南人对语言文字的忧虑是:孩子从小在国际学校学外语,起洋名。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国家地区形不成概念,会忘了自己的国家。这个现象引起了越南专家们的忧虑。
中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不少城市,年轻人喜欢说洋话,过洋节,起洋名,甚至开发商新开发的楼盘也都冠以各种外国风情的景观、雕塑和名称。
在黄德宽看来,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要花更多时间学习外语,这会冲击母语的学习。很多人甚至认为,会讲话就是会母语。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大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所削弱,提笔忘字、错字连篇、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语文表达能力下降等现象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为此,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议案提案,希望能够重视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的全面下降与英语的强化是同步进行的,此消彼长。不能把英语分数的分值与语文数学同等对待。”黄德宽说。
同时,他也承认,语文教育本身同样要进行认真的改革。现在语文教育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很爱强调标准答案,甚至大学教师都做不了小学的语文试卷。“用模式化教学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弄得荡然无存。”黄德宽说。
这种语言危机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主播叶迎春说,英国和美国都发生过语言危机。以美国为例,为了扭转青少年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的趋势,美国发起教育改革,通过了著名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法案中用长达45页的篇幅讨论了“语言教学”问题,并把学校能得到的联邦预算跟学生的会考成绩联系起来。而美国对120个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写作水平列入高工资的标签。美国对员工的写作培训更是达到数亿美元。
为此,黄德宽建议明确两个标准:一是中国到底哪几种外语可以作为公共外语,并明文宣布,由公众自己选择,绝对不能用英语替代所有外语;二是一定要规定外语在学生升学考试中的合理分值,不能把它跟母语同等对待。否则,这个指挥棒不改,就改变不了母语受冲击的现状。
本报记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