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版)引起广泛的关注。报告显示,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地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这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者。广州、浙江、北京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家上学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广州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精确统计有1459人。
“在家上学”这几年被越来多地提及和关注,但是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新鲜事,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比较有名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动员只读了小学的儿子郑亚旗回家上学,还编写了一套在家学习的课本。航天领域的一位女专家,中小学时也在家上学,之后以高分考入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还有一位海归硕士,“揭露了”自己当年被父亲领回家的原因:成绩不好,遭到学校老师粗暴批评……他们可称为新中国第一代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主要原因是在学校单纯的应试教育下,被“排斥”回家。
发布研究报告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根据调查并分析,之所以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孩子跟不上学校教育的节奏”、“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有一定特长”、“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可以说,这些原因都直指目前学校的弊病:教学齐步走、忽略孩子个性发展、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缺乏特色教育等。而这些也不并是我们才有的。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选择在家上学的理由,去除宗教原因,大都不外乎这几项。
被邀请来北京参加在家上学专题研讨会的美国在家教育研究所创办人布莱恩·雷研究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家上学在美国逐渐兴起,2010年,有超过200万的儿童在家上学,占到整个美国从1至12年级的学生总数的3%到4%,并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一种增长速度最快的教育形式。
在我国台湾,自从1997年,台北市政府开始试点,允许家长申请在家教育孩子以来,全台湾申请在家上学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台湾不仅允许家长申请让孩子在家上学,去年还开始鼓励学生到私立学校读书,并给私立学校发放补贴。
布莱恩对5300多个基础教育阶段在家上学超过7年以上的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他发现,这些孩子升入大学的比例高于公办在校生的平均数,平均成绩也高出公办学生10%到30%;由于时间充裕和自由,他们的阅读能力高于公立学校的孩子。德国的统计也显示,“从家里毕业”的孩子高中会考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另外,这些学生的公民意识更高,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也更多,社会心理和情感指数也高于同龄人。斯坦福大学招生委员会就曾评价过,在家上学的学生有更好的自我激励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独立自主学习,时间管理等。
在中国大陆,在家上学还是少数人的行为,也缺乏比较研究,但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镜子”,照到了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个性化教育、以兴趣出发的知识学习、一对一的指导、灵活的教学,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弱项。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基于分数选拔而带来的过度极端应试,让父母备感痛苦,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标准和效率、不要个性和自由的学校教育,将扼杀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与其把在家上学看成异端和反叛,倒不如把它看成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让更多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和实践,成为体制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最终让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选择。
在这一点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积极实践。它们不仅修改法律,承认在家上学合法,而且提供多种资源上的支持,同时主动进行教育改革,重塑公立学校的吸引力。比如在德国,面对不断增加的在家上学的家庭,许多公立学校自我革新,向着“更小的班级、更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以及更社会化的课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