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给车企带上“紧箍咒”的汽车“三包”却成了车企的集体狂欢。在今年的成都车展上,最大的新闻并不是新车发布,而是众多车企纷纷宣布提前一个月实施汽车“三包”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宣布提前实施“三包”的有奔驰、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悦达起亚、上汽乘用车和比亚迪等品牌。
“我们原打算8月份就开始实施的,但是相关主管部门不同意。”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厂家,是非常欢迎“三包”政策实施的。“我们评估过,实施‘三包’后,成本并不会增加太多。而对于一些反复纠缠不清的车主来说,我们其实是更希望直接给换个车简单一点。但现在没有退换的法律法规,所以解决起来更麻烦。”
东风雪铁龙总经理潘家年也表示,为了体现对消费者的尊重,从9月1日开始,购买东风雪铁龙旗下产品均可提前享受“三包”政策。与此同时,上汽乘用车和比亚迪也分别宣布,将提前实施“三包”,并分别对消费者提供3年或10万公里和4年10万公里的质量担保期。
从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酝酿起草汽车“三包”草案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在这12年时间里,国家质检总局曾多次组织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但每一次都因遭到车企的一致抵触而不了了之。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重提汽车“三包”,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于2012年6月27日审议通过,定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7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和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管理办法》,作为“三包”的配套文件。该《办法》规定,今后所有家用汽车的“三包”信息全部上网公开,同时组建汽车“三包”专家库,对存有争议的“三包”问题,消费者可选择专家提供技术咨询。此外,《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重大安全性能故障的判定建议》等相关配套文件也已经陆续出台。
令人遗憾的是,配套文件与之前的意见稿相比,对于包换、包修做了一些“补充”,或者说缩小范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维修两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减少,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不再列入退换范围。换言之,只有车身严重损坏、制动和转向系统失效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出现问题,才能构成退、换车的条件。
北京市律师协会汽车与交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维云认为:“这一版的汽车‘三包’规定,对消费者而言没有多少利好可言。像刹车失灵、转向失灵等消费者较常遇见的问题,汽车‘三包’规定都回避了。”汽车分析师张志勇也认为,最后确定可以退换车的几大总成系统的技术和质量已经相当成熟,在3万公里内发生质量问题,且两次更换维修都无法解决的概率极低。“在所有的‘三包’案例中,包退、包换只会占到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依照包修的政策规定来进行维修。”
除了条件“苛刻”外,“鉴定难”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和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管理办法》中规定,在汽车三包争议处理过程中,需要判断分析的,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提供技术咨询,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无法满足争议处理需求的,可以跨区域选择专家进行技术咨询,技术咨询涉及的专家交通、食宿、劳务等费用,由争议双方协商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只要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鉴定中心,“三包”的真正落实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能期待汽车企业的“业界良心”。
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三包”的成本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高,再加上由于消费者对于“三包”的预期较高,从7、8两个月的销量来看,已经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等着“三包”实施后再买车。在“三包”正式出台前的9月,更容易受到持币待购的影响。为了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车企才纷纷“抢跑”,从9月份开始提前实施“三包”。
可以说,没有力度的“三包”已经彻底变了味儿,甚至成了车企营销的工具。而这,不仅与翘首以盼的消费者的预期相去太远,也与当初制定政策时的目标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