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5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为了挽救一名中国留学生的生命

本报记者 张兴慧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5日   02 版)

    廖力强大使感谢医护人员。从左到右:血液科医生穆尔、血液科主任诺昂、廖力强和教育参赞陶洪建。

    8月22日下午5时许,比利时根特市的天空格外晴朗。柔和温暖的阳光,透过洁净明亮的玻璃窗,静静洒落在根特大学医院K12楼9层的走廊里。斑驳的光影中,主管医疗的副院长佩莱门博士和血液科主任诺昂教授伫立着,任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他们提早站在这儿,是为了迎接一位尊贵的中国客人。这位客人是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廖大使来这家医院的目的,一是为了祝贺一名患白血病的中国留学生即将出院;二是为了感谢过去一年中对这位中国留学生予以精心治疗和护理的医护人员。

    “中国是大国。中国大使特意前来,杨振高兴,我们荣幸。”诺昂教授说。

    “外国大使中,来这里给自己看病的有,看病人的却没有过。”佩莱门博士补充道。

    诺昂教授提到的杨振,是根特大学兽医学院的在读博士生。2012年9月17日,他在这所医院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2013年7月26日在这里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这天傍晚,他就要出院了。

    廖大使依然是衣着整洁,步履矫健。他紧紧握着诺昂教授的手说:“是你们的精湛医术和细心护理救了杨振。我代表中国政府、代表杨振和我自己谢谢你们。”

    “杨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中国人互助友爱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诺昂教授说。

    一

    根特大学医院1925号病房。

    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到一个月的杨振仍很虚弱,黝黑的皮肤遮掩不住面容憔悴和脸色苍白。他坐在病床上,正吃力地咀嚼着蔬菜牛肉面。为了做这碗看上去平常的面条,他的妈妈却付出了不平常的努力。因为按照这类病人饮食的卫生标准,洗菜、选肉、餐具消毒等等,工序繁琐,需耗费两个多小时。

    “多数时候,我没胃口,不想吃。有时想吃了,又不敢吃。因为吃了,经常会吐。一吐,吃过的药就白吃了。”杨振把碗筷放下,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想吃,就过会儿再说。”说这话的是杨振的姐姐杨娜。她心疼地望着弟弟,嘴里却故作轻松:“换件新衣服吧,见了大使显得精神。”杨娜帮着弟弟换衣服,嘴里还唠叨:“见了大使,弟,不要哭啊。”她劝着弟弟,自己的眼泪却快要掉下来了。

    “杨振同学,我是来向你道贺的。祝贺你要出院了!”廖大使一见杨振,便愉快地说:“你是一位意志坚强的青年,坚忍不拔的毅力,无情的病魔都吓跑了。”

    杨振的脸庞绽开了笑容。他使劲儿握着大使的手不愿松开,嘴里说个不停:“谢谢大使,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是一位公派留学生,一名党员。病魔走了,我要尽快站起来,学成回国报效党、祖国和帮过我的所有人。我会加倍努力,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话出自杨振之口,听起来自然真实。或许,只有一个在别人帮助下渡过生死难关的人才会由衷地讲出这些话,也只有一个拥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理解这些话的内涵和分量。

    二

    杨振确实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他1985年生于山东枣庄。上高中时,一心一意想考一所好大学,所以起早贪黑地学。不幸的是,他患了严重失眠症。一夜一夜地失眠再加上时常发作的胃溃疡最终影响了他的考试结果。2004年高考,虽未考入理想大学,最终还是被省内不错的青岛农业大学录取了。

    但杨振还是不放弃进入理想大学的梦想,继续不停地忙了4年。其间,他当过班长,入了党。2008年大学毕业,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是全国最好的。”杨振自豪地说。

    杨振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生长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新时代。2011年,他顺利通过公派留学选拔,赴比利时根特大学兽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根特大学是欧洲著名大学,也是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的名校。该校曾培养出医学和文学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好大学的愿望实现了,但你不能自满,必须树立更高的追求——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杨振常常在内心告诫自己。

    的确,杨振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都在努力拼搏着。与杨振师从同一导师的黎绍基同学说,为了鞭策自己努力做好科研,杨振还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挂在墙上做座右铭。挂在办公室的一幅写着两个大字“奋斗”,挂在寝室里的一幅写着“求索”。

    最能体现这种“奋斗”与“求索”精神的实例之一,是杨振全身心投入“禽类肠道综合征(AIS)”动物模型实验。A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产蛋家禽的慢性病。近年来,出于对蛋类药物残留的考虑,抗生素被限制用于防治AIS。因此,研究出一种能替代抗生素的药物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杨振参与的实验,就是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抗AIS动物模型,为下一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实验要求,28只鸡被分成四组。小到给鸡喂食、清扫粪便,大到给鸡实施安乐死、解剖尸体、整理科研数据,事无巨细都要他亲自操作,十分辛苦。然而,杨振绝没有想到的是,可怕的病魔正一步步向他逼近。2012年七八月间,就在科研项目成功在望的时候,杨振突然感到身体严重不适,拉肚子、牙龈红肿、四肢无力……

    “身体最虚弱时,他连床都上不去,晚上只好睡地铺。”黎绍基清楚地记得:“但他一直咬牙挺着,没有放弃实验。”

    起初,杨振以为是实验工作太累引起的,后来感觉情况越来越糟,快要撑不住了。不得已,他把自己的身体状况讲给了远在山东老家的妈妈。

    “你自己熬点面水子喝,可以治拉肚子。不行就回来,妈陪你看病。”杨振的妈妈在电话中说。

    在电话的另一头,杨振情绪很低落:“妈,我恐怕连飞机都没力气上了。”

    杨振听到的,是妈妈的抽泣声。

    三

    最终诊断结果出来了,杨振患的是急性白血病。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

    “白血病就是血癌,闹不好命就没了。这一点我清楚。”杨振回忆说,“当时我悲观到了极点,认为命运对自己太不公,认为理想已经破灭,生命马上就要结束了。”

    一向“啥事都不瞒妈妈”的杨振,这一次没有勇气告诉她。他首先跟姐姐杨娜讲了,还不忘叮嘱一句:“别告诉咱妈。”

    当初,杨振希望姐姐瞒着父母一个人能来比利时陪他治疗。但是,杨家的情况是,父母、姐姐和姐夫及其两个孩子,总共6口人住在一起。杨娜觉得无奈:“我一个人出国,瞒住父母是不可能的。”

    杨娜憋了3天,最终还是对父母实话实说了。

    杨家悲声一片。首先是母亲,整天哭得泪人一样,焦急地想见到儿子;父亲虽然寡言少语,但心情和母亲一样急切。

    记挂关心杨振的,不只是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当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王鲁新参赞得知杨振患病的消息时,心头先是一惊,然后迅即做出初步评估并报告给廖力强大使。

    “人命关天!救人要紧!”这是廖大使的第一反应。接着,他雷厉风行地给教育处和领事部下达了指示:“一定要积极做好各项相关工作,一定要最大限度避免风险,一定要设法救人。”

    杨振住院救治急需家人照顾,使馆领事部和比利时外侨局、比利时驻华使馆做了充分沟通,陪护杨振治病家属的签证办得及时顺利。

    “上午11点送去,下午3点就拿到了。”直到现在一提这事,杨振家人仍然兴奋。

    

    杨振家人陪护杨振,需要找个合适住处。同在根特大学读博士的罗雨、许佳夫妇自愿接纳了他们。这对年轻人的住处也不大,而且许佳当时正怀着身孕。但他们自己搬上了阁楼,而将楼下较大的房间留给了杨振家人。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许佳丝毫没有帮了别人要摆功的样子,“我们都是中国留学生,而且关系也不错。为了救杨振,我们应该尽力。他的家人初到根特,一定会感到痛苦孤独。我们住在一起,让他们有家的感觉,那该多好啊。”

    同在根特大学读博士的谭智军也很着急,积极张罗着寻找。最终,他从一位名叫查尔斯的比利时友人那里以低廉的价格找到了房子。

    杨振最需要的是及时治疗。比利时的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发达,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人一般都不存在支付不起医疗费的问题。但杨振家的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和姐姐没有稳定工作。更糟糕的是,2011年,妈妈先后7次住院诊断和治疗严重的布鲁氏杆菌病,杨家前后已花费了15万元人民币。尽管他们在比利时的生活费和剩下的医疗费并不算高,但他们却没足够的能力再支付了。

    “募捐!救杨振!为杨振同学募捐!”根特大学中国学联的同学们发出了募捐倡议。

    留学生们首先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学们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捐了出来,中国驻比利时外交官、华人华侨和比利时友好人士也纷纷解囊。很快,捐款超过了1万欧元。

    “一位香港华侨的举动很感人。”刚刚接替王鲁新担任使馆教育参赞的陶洪建说,“这位华侨并不很富有。但最近几年,他每年都要到贵州山区捐款助学。几年下来,他把辛苦所得几乎全捐给了贵州山区的孩子。他听了杨振的事,掏出为自己的餐馆买肉买米的1000多欧元,二话没说就捐了,而且还不愿意留下名字。”

    杨振得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难治易复发,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寻找合适配型成了当务之急!

    “真是急煞人了!”教育处负责留学生工作的马长伟说。为此,马长伟利用在国内休假的机会,专门跑了中华骨髓库。

    终于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所有关心杨振的人都举杯庆贺。但联系供者时,却被拒绝了。大家又像泄了气的皮球,连饭都吃不下。

    当所有人都心急如焚的时候,根特大学医院传来了好消息——合适配型找到了,而且是10个点的完美配型,供者是一位远在美国加州的华人。

    骨穿检查、化疗、放疗、在无菌移植舱一个月痛苦难熬的漫长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了。一位华人的造血干细胞被移植到了另一位华人身上,杨振的生命得救了。

    

    往年总是阴雨绵绵的比利时,今年夏天分外晴朗妩媚。

    已出院接受恢复性治疗的杨振身体好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他甚至形象而风趣地说:“现在,我的生命就是一棵刚刚嫁接发芽的绿树苗。我现在的身体就像一台没有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电脑。这样的电脑,玩玩游戏还可以,要是上网,还经不起任何病毒侵害。”

    绿色的小树苗总是伴着茁壮成长的希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廖力强大使办公桌对面墙上书法作品中的四句诗。这四句诗的意境,不正是杨振接受造血干细胞“嫁接”重获生命春天的真实写照吗?

    更令人欣慰的是,杨振不仅身体日渐好转,科研项目也传出了佳音。他参与的“禽类肠道综合征动物模型实验”转化成了科研成果,论文已发表在业内顶尖杂志《家禽科学》上。

    相关文章:

    朴实平淡却美好动人

分享到: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加强科技知识普及
推动形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
第五届中国湖泊休闲节“舌尖上的东钱湖”启幕
福建三明:消除火灾隐患2832处
广州:48所学校“开心学消防”
庄浪:百余名白衣天使体验火灾扑救
让每个学生有平等“飞翔”的机会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净化少儿出版市场
为了挽救一名中国留学生的生命
娱乐没底线,独家新闻成独家耻辱
民资将享受养老服务业多项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