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寻找青春榜样

朱启平:4年给山区孩子支教100天

实习生 王亭亭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6日   12 版)

    从200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至今,免费师范生朱启平已经连续4个暑假组织支教队回到贵州省毕节市岩口村,给当地的小学义务授课25天。这所处于贵州山沟中的小学,虽然只有1名老师、60多名学生,却因为朱启平的坚持,每年都能吸收到来自遥远北京的新鲜知识和信息,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基地”。 

    从初中开始,因为家境贫困,朱启平不得不半工半读,一个人负担起自己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

    经历过3次高考,两次退学,从贵州大山深处历经波折,终于来到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朱启平,却在进入大学之初陷入难以想象的困境。

    一口浓重的贵州方言,使他无法和别人顺畅交流;拼命学习英语,却在期末考试时挂掉;和同学创业做团购网站,却血本无归……这一切都让他陷入极度自卑。

    大二时,找不到精神支撑的朱启平患上了抑郁症。奇怪的是,住院治疗期间,他发现,最让他快乐的,却是回忆曾经的支教生活。“那是一群能让我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人,我要让自己的生命跟更多的人联系起来。”

    就这样朱启平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朱启平的病情也因此很快好转,返回校园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支教活动。

    2010年4月,“岩支教”团队成立,朱启平第一次带着大学生支教团队来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

    “通过支教,给山区孩子传递爱,让他们知道有人关注他们成长,引导他们精神上独立,让他们知道大山之外的世界除了打工,还有上大学。同时,吸引更多人关注山区教育,帮助山区孩子成长。”这是朱启平支教的初衷,也是“岩支教”的核心理念。支教过程中,他们还通过家访和调研,劝说家长打消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为减少支教老师的离开对孩子们心灵的伤害,“岩支教”每年都坚持在大河乡支教。支教结束后,除了保持电话、网络联系,老师每月都会轮流给孩子们写信,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今年7月毕业后,朱启平如愿成为贵州省毕节市一中的历史教师,带高一6个班级的历史课,每周24节课,还兼任一个高三文科班的副班主任。

    支教4年,工作两个月,朱启平的教师生涯虽然还不算长,但是他却记住了几百个学生的名字。朱启平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生日,并在生日当天,送给学生一张写满祝福的北师大明信片。

    在他的QQ空间,有一封学生写给他的信,“老师上课的内容总是那么生动,教我们做笔记是那么有趣。虽然老师看起来傻傻的,但我们时常被他所说的话感动,为他鼓掌。”

    2012年,朱启平入选2011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毕节二中邀请朱启平前去担任校长助理,被他婉拒了。在他自己看来,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我的本职就是一个老师,外界影响不了我。”

    但朱启平并不拒绝媒体,“我是想把自己当成纽带,把山里孩子的需求传达出来。” 朱启平说。

    事实上,媒体的关注的确给当地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今年8月,希望工程基金会和毕节市政府投资50多万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修建了信合希望小学,并调去4位特岗教师。

    “这是大河乡建设和师资最好的学校,学生已经搬进来了。”朱启平高兴地说。

    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朱启平,拒绝做一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老师,因此,读书、进修成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每天早上5点30分起床,晚上12点前睡觉,朱启平把他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读书。他读书范围很广,包括英语、心理学、文学名著、教育、历史等。马卡连柯、卢梭、康德、汪国真、席慕容都是他喜欢的作家。

    北师大给了朱启平保送硕博连读的机会,朱启平计划工作一年后,回北师大进修。

    “硕博连读是为做一个好老师打基础,虽然会暂时离开学校,但是我相信这是值得的。”朱启平说。他计划,申请硕博在职连读,节约出更多时间教学。

分享到:
13岁“神童”养成记
中学生出国游学真正收获在哪里
朱启平:4年给山区孩子支教100天
高中生考雅思如何避免先天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