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民间环保组织、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会长杨欣的造型不是为了走时尚路线,而是出于非常现实的需要——长发长胡子能够在长江源头的高原地区抵挡风沙和紫外线。9月18日,杨欣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主题为“30年,专一梦”的校园演讲。
50岁的杨欣已经做了快30年的环境保护。他曾在1986年参加了让整个中国为之激动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漂流了全程6300千米的长江,从此专注于长江源保护。杨欣介绍,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是与环境卫生混为一谈的,比如不随地吐痰也属于环境保护。1995年,杨欣在北京演讲时提到藏羚羊,全场只有一两个科研人员知道这种动物。
为了建自然保护站,杨欣写了一本《长江魂》义卖筹款,并到处招募志愿者。终于在1997年,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站,在可可西里建成。那时的可可西里鲜为人知,保护站所有建材都运自3000多公里之外的深圳,依靠志愿者进行拼装。“正是因为这个站的建立,让可可西里、藏羚羊从无人知晓到无人不晓。如今,索南达杰站已经成为青藏线的一个著名景点,停车场上的车都停不下。”杨欣说。
然而,辛辛苦苦建立的索南达杰站,杨欣几年前就把它完全交给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杨欣解释:“建站之初,我们就希望能借此促进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现在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已经成为明星动物,每年都有大量保护资金投入。我们在这里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还没有得到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使长江源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提高。”
杨欣建立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是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的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建成之后干什么?一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斑头雁,进入杨欣的视线。“这种飞行高度近9000米的鸟,能在8小时中飞越喜马拉雅山。它其实是国际保护动物,只是没得到我们的重视。这里虽然是自然保护区,但并没有太多实际措施。斑头雁每年被捡走的蛋多达2000多枚。”杨欣说。
于是,杨欣的团队招募志愿者在斑头雁栖息地附近驻扎、守护,不让捡蛋者进入。从这个项目起,杨欣开始注重与当地人的合作。“征得政府同意后,我们给当地一些居民戴上红袖标,让他们一起参与到保护行动之中,还给他们命名为‘长江第一保护团支部’。总之,动员当地所有能动员的力量。现在一个斑头雁的蛋也丢不了。”
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垃圾换食品”——派志愿者进入广阔的牧区,给当地人宣传垃圾的危害,请他们把垃圾运到保护站来交换。“比如,你带来10个矿泉水瓶,我给你换10瓶新的。这样半年就收了5万多个瓶子,两万多个易拉罐。志愿者把垃圾消毒后装袋,请来往游客帮忙带到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垃圾回收站,90%以上的游客都愿意。”杨欣说。
今年10月11日~20日,“绿色江河”还将与公牛集团合作,进行“清洁青藏线 保护长江源”活动。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的40名大学生志愿者,将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徒步400公里,捡公路两边垃圾,调查青藏线沿线垃圾污染状况。
杨欣说:“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与索南达杰站的不同之处在于,3个全职工作人员中,有两个是当地人。我们希望把当地人培养起来,把保护站完全交给他们。毕竟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让他们来保护,是最好的结果。”
杨欣还透露了建立第三个自然保护站的计划:“那是为孩子准备的,在四川的原始森林中建中国第一个‘绿色黄埔军校’,进行自然教育。孩子认识自然,才可能保护自然,让孩子成为家长的老师。”
本报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