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9日   02 版)

    9月2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作《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专题报告。

    问:如何看待促进人民健康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民族梦、国家梦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的梦上,着眼点是为人民谋幸福。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以全民健康来促进全面小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守护全国13亿多人的健康,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卫生计生工作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在新时期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计生事业格局,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群众整体健康状况有何改善?面临哪些挑战?

    李斌: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维护全体人民健康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国际上衡量一国居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有3个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到2012年的24.5/10万,婴儿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00‰下降到2012年的10.3‰,综合反映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质量大大提高。

    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对人民健康的影响更加严峻。一方面,由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社会因素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面临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二是卫生计生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问题更加凸显。卫生计生资源总量和优质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资源配置、居民健康水平在城乡、地区和人群方面还存在显著差异。三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加紧迫,比如群众的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等等。

    问: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哪些方面,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李斌: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贫困人群。到2012年年底,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4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高度赞赏中国政府这一伟大成就,认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95%的人口,织起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运行10年,2012年参合人口达到8.05亿,参合率为98.3%,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筹资额从2003年的40亿增加到2012年的2484亿,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的人均20元提高到今年的人均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左右,切实减轻了农村居民看病负担,改变了贫困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

    “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促进均等化、广覆盖,大中城市要解决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到全民覆盖;逐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问: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李斌: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在1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措施相配套,对公立医院进行多渠道补偿。

    第二件事是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对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合理划分政府与医院管理者责权、完善院长选任标准、建立健全对院长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件事是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机制。积极完善编制管理办法,探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四件事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政府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必须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履行出资人职责,使公立医院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需求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推动落实财政补助政策,控制医药费用增长。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向纵深推进,要在对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基本路子,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以市、区为单位,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抓手,“整片”推进,最终解决广大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使90%的病能够在县医院解决。

    问:医疗服务机构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李斌:从2011年起,卫生系统在全国连续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主要有,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把护士时间还给病人等。通过上述措施,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明显改善。

    在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推广临床路径,针对某个疾病,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已经制定了4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至少有343万个病例入组临床路径管理。

    第二项措施是开展抗菌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通过专项整治,大多数医院抗菌药物品种达到了限定范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开展“健康中国行——合理用药”主题活动,进一步宣传合理用药知识,规范用药行为。

    第三项措施是改善诊疗服务环境。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开展医疗场所环境整治,比如改善医院卫生间环境,避免导致疾病传播,实现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确保安全。

    问:我国在增强全民族健康素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动?

    李斌:2009年以来,国家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的全程。5年来,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从每人15元提高到30元,累计投入743.9亿元,惠及亿万群众。

    与此同时,国家和各地区还针对重大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等,累计覆盖近2亿人。2009年起全国农村妇女全部实现免费住院分娩,3年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2700多万人。免费为6800多万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加速了我国乙肝控制进程,为甩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做出基础性贡献。

    问:如何发挥中医药维护人民健康的独特作用?

    李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近年来,国家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了12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加强研究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打造出一套更完整的“治未病”体系和方法。

    我国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将中医药融入到卫生计生工作全局中,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7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6%的乡镇卫生院、5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下一步将推进和强化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着力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机制,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市场和中药监管。继续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培养一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问: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状况如何?

    李斌:食品安全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职责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依法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新原料、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查。我国作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成员国,很多食品安全标准是有国际法典作为参照的,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也大同小异。标准制定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和身体特质,经过严格的科学测算,按照标准生产的食品对人们的健康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的概念,此前标准有5000多种,出自十多个部门,《食品安全法》明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清理和制修订。目前,已经公布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使用等30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食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数千项指标,基本形成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总的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今年年底前,要完成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清理工作,已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及时废止相应的地方标准。

    问:怎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李斌:有关研究表明,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以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投入产出比很高。有的国家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0%,研究表明,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获得的。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免疫和疾病监测确定为21世纪防控疾病、促进健康的三大优先策略。

    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包括了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大部分。掌握了这66条,可以说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健康素养。整体来讲,目前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重视健康就是好的开始,但是保持健康没有捷径可走,不仅要掌握健康知识,更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贵在长期坚持,比如戒烟就需要有一定的毅力。中国有3亿多吸烟人口,还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今年又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比如大力提倡“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希望大家积极关注和参与。

    本报北京9月28日电

    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举行

分享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
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举行
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央企团工委力推协作区工作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
新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大庆:上好新学期消防第一课
惠州:部署防御超强台风“天兔”
泉州:整治“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
银川:免费发放数十万张火灾逃生图册
老年骑游队义务宣传消防安全
昆明西山区 提升城乡统筹水平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