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灼见台

高职质量报告切忌引发“审美疲劳”

王寿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30日   11 版)

    新学期开学,编撰《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各地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近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召开2013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暨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编写辅导会,来自全省82所高职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领导及采编人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经贵宝强调,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既是对学校一年来的人才培养状况的回顾和总结,同时更是向社会公开办学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征询专家指导的重要举措,所以,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先必须要保证质量。

    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当属工作总结的范畴。而既为“总结”,按照国人的习惯思维,总免不了要想方设法报喜不报忧。对于成绩,往往浓墨重彩,添油加醋,竭力放大;而对于过错和不足,则大多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这样的报告没有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情况,不仅于社会监督无据,更会滋长学校不重视自我反思,不注重改进,显然有害无益。

    从初衷看,编写并公开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其积极意义无疑非常重大。但若质量报告没有了“质量”,不仅失去了编写的意义,一旦时间长了,还会引发社会的审美疲劳,甚至群体性反感。所以,笔者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当视质量为生命,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应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和明确“定位”。国家(教育部)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旨在让社会对高职教育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提振公众信心;而省一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则应重在反映各地在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做的改革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则应当在微观操作层面反映学校的具体做法及实践中的困惑。一言以蔽之,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虽然定位不同,指向各异,但都必须把积极、准确、全面地回应社会关切作为质量评判的标准。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能够做到保质保量的报告可谓凤毛麟角。暂且撇开主观原因不谈,光说客观困难也确有不少。一是对于学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这一文体史无前例,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仅凭各校自主“摸索”,短时间内定然难有质量保证;二是时间过于仓促,快工出不了细活。从组织布置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到数据采集结束后着手分析撰稿,直到成文交稿,往往只有一两个月时间,真正留给撰稿的时间充其量不超过20天,即使主观上想要写好,落实起来也很困难。就这一点而言,各级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撰写都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因果关联”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撰写的依据是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如果数据不准,“报告”自然难有信誉度可言。而从眼下各校实际看,对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不会采、不愿采、不屑采的教师为数不少,直接影响了数据采集质量。这样的伪数据,不仅影响本校报告,也会进一步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影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决策。

    因此,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做起,必须设法保证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变年终集中采集为平时动态采集。这一制度不仅可以防范学校或老师出于局部利益考虑而作假,而且有利于培养教师随时记录、采集信息的习惯,通过习惯养成和良性循环来保证采集质量。

    诚然,数据采集的准确,只是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能够写好的前提。学校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不仅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需要撰稿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质量报告既要展示成绩,又要凸显特点,更要正视困难,回应热点和质疑。唯有如此,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才会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才能个性鲜明,令人喜闻乐见,也才能称得上质量过硬、名副其实。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到:
教育慈善:要“授鱼”更要“授渔”
高职质量报告切忌引发“审美疲劳”
任绍刚:初中毕业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朋:拆家中电器“拆”出的“国赛”冠军
图片新闻
“助力高职 放飞中国梦”系列推荐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