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
两年前我获得了保研名额,选择了继续留在本科专业读研究生,又一时热血选择了直博。当时还不太懂什么是研究,以为自己本科成绩好,就应该有做研究的能力。
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类的,学的东西内容泛,而且当时也没什么学习的意识,考试前基本都是拿着书本一通儿狂背,感觉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平时导师不怎么管我们,时间相对比较自由。看论文我觉得没什么意思,看完就忘,感觉花了时间却没什么太大作用;看程序我又觉得复杂枯燥,算法知识又达不到那个水平,很费劲。开始的热情渐渐被消磨,我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在纠结中过了两年。
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博士阶段了,但是学业上的事情我还很迷茫,一直没有很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找老师谈过,他们只是给了一点精神上的支持,对于学业并没有太多明确可行的指导。我也在想,是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要有更多的独立精神?但我又独立不了,很郁闷。
我现在这样被“放养”着,感觉就是在虚度光阴。导师过了科研的黄金年龄,更多是在维持这个团队,很少能够在学术第一线上给学生出谋划策了。团队里面也都是以个人为主的气氛,虽然定期开小组会,但是以向导师汇报为主,彼此之间很少能够形成有效的交流。坦白地说,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将来也不打算再走学术研究的道路了,觉得自己没什么做研究的潜力。
请问我应该怎样走出现在的困境?将来如果不走学术路线,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职业?现在应该注意培养什么方面的技能?
霓云
霓云:
你好!
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能感受到你心中的无奈和迷茫。本科后直博是很多成绩优秀学生的选择,但你却在硕士阶段发现自己似乎不太适合做研究,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困境让你对未来如何选择感到不知所措。
在来信中,你说到你所在的导师团队管理比较自由,可以充分体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定位和研究规划。这样的氛围,留给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对于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的确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填鸭,做好笔记、画好重点,课后巩固复习,然后把这些知识搬到考试卷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养成了在学习上依赖老师、依赖课堂、依赖正确答案的心理习惯。在研究生阶段突然被要求“独立思考”,被允许自己选择要研究的方向、途径和方法,难免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在应试体制中一贯优秀的你第一次遇到这种尴尬和无措,我能理解你的沮丧。
从来信中我看到,你曾尝试求助老师,但大家跟你一样,也会认为你本科成绩好,自然就具备了足够的研究能力,而且直博的学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工作。基于这两点,大家的惯常思维会觉得,你只是需要倾听和安慰,所以才会对你的诉苦只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而学业上明确可行的发展方向,其实也是你研究探索的一部分内容,需要你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去切入,别人也的确很难给你“出谋划策”。
你在来信中问到该如何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这同样是一个需要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比较好的工具,能帮助你更好地看清自己更适合从事哪个类型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测试结果要科学解释、辩证看待。举个例子,比如你的测试结果是“S型”即“社会型”,量表为你提供的可参考工作是: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这些似乎跟你所学的环境类专业不搭边,但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放弃学习了近10年的专业。如果你还希望在所学专业领域发展,与环境类相关的职业中也有很多适合“S型”,比如环保部门中的人力资源职位;同样,一个职位中也有各种类型的工作,比如你谈到你的导师就至少有两种性质的工作,一种是做科研,一种是维持研究团队,前者是“I型”(研究型)的工作,而后者是“S型”工作。同理,所有的工作职位都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工作内容,所以什么工作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去做。
我很欣赏你的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为3年后的职业发展做打算。但是,我们确实还不能为3年后的自己下定论,因为职业性向也会随着我们所处环境和心境变化而慢慢变化。现在你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太喜欢的,擅长和不太擅长的,踏踏实实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也许当你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开始这样的探索时,你现在面对的困境会成为帮助你成长的最佳机会,你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并为之努力。
小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