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是残酷的,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都成了难题,哪儿有机会去感受青春的理想呢?”说起当前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理想目标,还在上大学的小陈以前总是抱怨连连。
可现在他不这么认为了。他的这一转变,得益于“我的中国梦”全国大学生记者共青农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30所高校的“大学生记者”和广州、上海两地的共青团基层干部,齐聚黑龙江共青农场,在硕果飘香的黑土地上接受了一次次特别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
共青农场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活动:老垦荒队员为大家做《青年志愿垦荒》报告,组织大学生记者和团干部来到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农机园区和大农业秋整地的田间地头,让青年学员零距离感受当年的“北大荒”如何演变为如今的“北方共青城”。
自9月25日活动开始,在共青农场里常见的一个情形就是:纪念馆前、公寓楼道中,还有丰收的田野上,一个个年轻人手拿着采访本和录音笔,或积极发问,或认真倾听。
共青农场“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负责人认为:“深入了解共青农场,一方面能帮助大城市里基层团干部们接触到不一样的思想,既能明白青年团干部在基层工作中需要什么,也能知道自己还缺少什么;另一方面,能让在校大学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
“我在基层团组织工作了快四年,却从不知道在中国共青团的历史上还有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1955年杨华等那批当代优秀青年来到北大荒志愿垦荒——这并不是历史书本上的枯燥知识,而是一个值得我们基层团干部反思当下工作的启迪。这些新体验让自己也恍然发现:基层团干部必须踏踏实实地联系青年群众,一步步地实践自己的诺言,就像当年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一样。”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广东南沙区东涌镇团委书记马斯韵感慨颇深。
大学生们也收获满满。
“中国梦”提出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探索举办了主题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在校大学生们讨论青春、享受梦想的热情。而此次共青农场“我的中国梦”活动中大学生记者与共青农场几代垦荒人的面对面交流,更让大家收获了学校课堂之外的宝贵财富。
在采访过老垦荒队员杜俊起夫妇、马淑清夫妇后,清华大学的鲁保才感慨道:“精神是一种动力,正是当时他们怀有那种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干好一件事的想法,才能将北大荒变成如今的北大仓。”
“我们的使命不该在我们走出共青农场的同时结束。”负责采访共青农场青年职工的张鹏刚同学觉得,自己由衷地饱受鼓舞,自己关于青春的梦也重新被唤起。
西北民族大学 许亚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段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