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舞动跳跃的皮影小人的指挥者竟然是机器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皮影表演设备”,为皮影表演机器人设计整套自主学习算法,使得机器人可以自主从民间艺人的表演中提取并处理动作信息,舞动机械臂将表演还原;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带来了可以立体移动、进行三维操作的“新型宏动式3D鼠标”;澳门大学的展览作品“视障人士巴士系统”把报站数据和能够产生盲人文字的仪器结合起来,让盲人只要通过触摸,就能了解到下一辆到达的是几路公交车等信息……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现场,大学生们的创意上天入地,既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无人直升机、智能机器人,又有贴近生活、创意新颖的“小玩意儿”,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耕耘创新沃土,播下创新种子,行创新风雨,小树才能长成创新大树。”复旦大学团委书记高天说,为大学生自主创新搭建平台,是高校共青团要唱好的一出大戏,“我们在思考,如何使看似枯燥无味的科技创新能够以更加时尚、更加有趣的形式呈现,并且有效地让学生习得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技能,让创新的种子入眼、入心。”
兴趣团队里的年轻人
“说实话,专家的眼光都是十分老辣的,几乎全盘否定了我们之前的想法,但同学们心服口服。这些专家意见精准地校正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修正了我们对于项目的设计。”清华大学学生刘景初至今对大二时参加的一次兴趣团队的实习调研记忆犹新,如今他已是所在的未来通信兴趣团队队长。正是那次他作为普通团员参加的实习调研,让他对过去概念化的“创新”一词有了感性认识。
自2010年起,清华大学团委从学生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发起“校企联合,学生自组,兴趣先导”的兴趣团队培养计划,与波音、东芝、EMC等国际知名企业联合推动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团队。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成立12支兴趣团队或协会,研究方向涉及通信、汽车、航空、新能源与未来城市、智能机器人、云计算、互联网、医疗、中医药、人居、动漫等。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量实践证明,科技骨干的成长与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对这一领域的持久关注和投入,而浓厚的兴趣则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动力。兴趣团队由此应运而生。”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邴浩说,“在团队中,强烈的兴趣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由此激发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则是维持团队运转的核心驱动力。”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校团委致力于构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前中后”端三层架构体系。前端由60多个学生科技类社团、各类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组成;中端为参加“挑战杯”、各学科国际竞赛等大型科技竞赛,参与学校教务处推出的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PRP),包括“君政基金”等专项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促进科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后端是自然涌现的成果产出,比如论文、专利、技术授权产业化等,通过后端的产出和成果,刺激前端的土壤更加肥沃,共同构建闭循环科技创新工作链条。
华东理工大学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使学生科研项目得到全程指导。华东理工大学团委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学生多次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上获奖,2012年,侯宇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tions》发表文章;2013年,青年教师赵玉政博士获得第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荣誉称号。
协同创新的助推器
“Love-ears”是复旦大学推送的第十三届“挑战杯”6个全国赛项目之一,这是一款方便日常检测听力的软件。在复旦大学,像“Love-ears”这样简单易懂的跨专业项目,是学校积极调动各院系资源、协同创新的成果之一,学校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达300余项。
“兴趣团队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视野,或是朋友圈以及对待梦想、对待创新、对待原有知识体系的态度。”清华大学未来通信兴趣团队队员廖晨是兴趣团队培养的第一批同学,他在团队中参与过很多项目,并从大三开始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研究生阶段,他又依照兴趣主动加入新建立的未来医疗兴趣团队,并成为团队辅导员,他把在未来通信兴趣团队积累的团队管理经验应用于新创始团队,使团队很快步入正轨。
在清华大学,以团队为模式,全面匹配资源,让一些在发展较成熟的团队学习成长后的团队成员,到新的领域建立团队并成为管理人员。“随着科技进步,创新的对象已更加趋向于涉及不同学科的复杂体系,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专业内几个人单打独斗式的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与未来的创新环境。”邴浩说,“我们通过招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同学,实现团队内不同专业同学在思想与能力上的取长补短。”清华大学未来汽车兴趣团队内不仅有来自汽车系、电机系、航空航天学院等传统理工科院系的同学,还有来自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等专业的同学,汽车技术与车型设计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和项目的实现有机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成立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场地、师资、设备、智力等支撑。同时,50个工作室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选择。参赛的“采用高效无限供能的新型胃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项目,涉及机械制造、控制、信息、生物医学等学科。按照传统体制,单学科专业的同学难以较好实现该项目的构想,但是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室的载体,多学科专业的学生得以交流、融合。
科技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同时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协同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本届“挑战杯”参赛项目“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元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可应用于大数据时代模式识别领域的构想。经过学校团委联系,与上海某科技公司进行技术授权,共同开发用于安全监控领域的系统,进行协同创新。
无独有偶,东华大学学生以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为基础,建立大学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在组织学生向社区提供科普服务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服务中发现问题,从而确立来源于生活的研究课题,通过专业教师的技术支持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解决问题。
东华大学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于2007年12月揭牌成立,至今已经完成12个服务部和23个门店的建设。门店覆盖长宁、松江、静安3个区,并辐射至江苏淮安、安徽合肥等上海周边地区,累计招收2000多名科普志愿者,在各个社区坚持定期开展驻点服务,驻点服务覆盖社区逾4万人次,超过10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服务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和所有院系,但共青团在其中起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东南大学团委书记周勇介绍,一方面,很多活动,如学生科技节、“挑战杯”校内赛等高端赛事,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重点项目的累进支持等,由团委直接牵头负责;另一方面,大量的与学生科创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团委均有介入,和多个部门及所有院系进行合作。
“我们的工作追求‘顶天立地’。”周勇说,“一方面,教师开放实验平台和项目平台,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和加入,参与原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加强科研项目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现实应用价值较高的科创项目。”
政策资金双支持
自2006年以来,安徽大学投入500万元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首批建立生物与环境、化学与材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等4个专业的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学校首创本科生研究项目运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自主创新、项目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现在学校每年投入巨资加强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并已建成涵盖文、理、工、经济等学科领域的创新实验室,验收合格300余个创新项目。
安徽大学团委书记李敏介绍,学校报名参加“挑战杯”比赛的课题大多数来自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课题的选择、立项、制作都经过长期、多轮的评审、改进,以确保参赛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提高参赛作品质量。
此外,安徽大学还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程桦任组长,全面统筹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将落实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入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重要项目,专门制定《安徽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学校仅2010年就专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经费达579.6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学生创业重点项目。
“兴趣团队的创新平台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关注,并得到这些企业在资金、设备、实习及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邴浩介绍,未来航空兴趣团队、未来城市与新能源团队已分别获得波音公司、东芝公司为期3年的资金支持,未来通信与未来汽车兴趣团队分别获得爱立信公司、上汽通用公司为期1年的团队经费,TI公司为未来智能机器人团队提供大量最新型的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无线通信芯片等器件及其开发平台。
东华大学团委牵头在文化素质类选修课中开设《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授予“自主创业标兵”荣誉称号,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并在毕业典礼等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表彰。2009年6月,学校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共同出资400万元设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东华大学分基金”。2011年10月,长宁区政府对东华大学分基金增资400万元,加上上海市基金会的配套资金,使东华分基金达到1200万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谢雯雯和她的团队这次参赛的作品是“半自主运行的远程体感控制服务机器人系统”,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挑战杯,这已经是这个“机器人”4年期间的第五版了。
“大一时,我们参加了学校的‘星火杯’科技竞赛,制作了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方便大家管理家中的各项事务。”但谢雯雯和她的伙伴感觉机器生硬,缺乏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萌生了制作一个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想法。在参加“挑战杯”过程中,先后完成了三版机器人的制作。
此后,谢雯雯和她的伙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资助支持下,完成第四版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制作。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机器人更加仿人与智能化,和人类一样拥有5根可以单独活动的手指,软件和硬件有了很大提高。
“这一次我们团队成员再接再厉,制作了第五版机器人,这次的升级是最为显著的,我们采用了3D打印加工工艺,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我们的机器人更加灵活,拟人度也得到了提升,机器人可以跟随使用者,也可以和使用者聊天,同时还能按照命令主动前往指定地点。”谢雯雯说。
“第五版机器人”的诞生得益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团委联合知名企业、研究院,先后建立起微软、IBM、TI、华为、百度、腾讯创新俱乐部等20余个校园企业创新俱乐部。在学校专家、企业导师联合指导下,一大批富有创新热情的学生在这里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结合起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龙建成说,学校将进一步巩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从“立足西部、服务三个陕西”的高度来树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培养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构建“回归工程”的科技创新新模式。
本报苏州10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刘丽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