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校园声音

选择社团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若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1日   11 版)

    “今天特别忙,家教完就赶回来学生会的纳新。如今坐在那当面试官,想起两年前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仍然记得自己面试时的情景,甚至一字一句都可以清晰地再现。大二时作为口语社团的社长虽然事情很多,很累,但我还是坚持在学生会的学习部工作,我对学习部有很深的感情,我的大学因为进了学生会和社团,遇到了很多学长、学姐和朋友,从未迷茫过!”

    这是笔者从一位大三的学生最近写的日志中摘录的一段,她不仅经历过学生会,还同时负责一个社团的日常运转,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感受的真切之情。无疑,她的大学生活是忙忙碌碌的,为此,她还曾向笔者咨询过如何平衡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和她一样忙碌的大学生在各大高校还有很多。麦可思的一份关于“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及满意度”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有76%的同学参加过社团活动。涉及的方面有社会实践类、体育户外类、表演艺术类、文化艺术类、学术科技类、社交联谊类等。这些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在自己热爱的活动上,最多的时候甚至长达10小时。可以说,社团活动早已成为90后的大学生活方式之一。

    近期,媒体上关于高校社团招新的新闻也多了起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大学生通讯社招新笔试考常见词,300余名新生没有一人答对所有题目;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为招揽新兵,使尽浑身解数,如手法医学协会负责人现场上演推拿秀,科普协会拿出了招牌的专业望远镜;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科技联合会两名大学生利用暑假研发出一款APP,通过安卓系统手机下载客户端,充当“招新神器”……

    毋庸置疑,丰富的社团活动满足了青年的多元文化需求,为大学生追求个性释放提供了平台。麦可思教育咨询专家王可在《大学,我为什么记得你》一文中说,“我们最先、最喜欢回忆的,不是神圣的礼堂,不是诺贝尔奖得主、精心筹备的正式舞会、华美盛大的毕业典礼和其他仪式,而是那些课堂之外的往事,那些体现出创造性、想象力,以及不只是反抗精神和适量的顽皮的往事。致力于兴趣所在,发展宝贵的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甚至是许多高难度技能,同时从社团活动中获得大量乐趣。正是这些,将我们丰满为‘哈佛人’。”

    说实话,笔者在大学时代也曾有过学生会和社团工作的经历,每每回首大学时光,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正是在活动中经受的那些成功、喜悦、失败和挫折,这些课余活动不仅丰富了笔者的大学生活,也让笔者逐渐认识了自己,实现了自我发现的成长经历。

    诚然,社团活动本应该是大学时代全员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外,一些大学社团申请门槛低,相对容易、自由,所以社团数量比较多。据了解,哈佛大学有400多个学生社团,耶鲁大学也有近400个社团,俄亥俄州立大学则多达1000多个社团;在国内,由于社团的申请需要有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等限制,还面临运行经费不足、总体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社团发展队伍可谓良莠不齐,社团总数恐怕未必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参与。

    但这些并不妨碍你继续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毕竟,社团活动也只是其中之一:有人选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组织、交际、沟通、表达能力;有人选择稳坐图书馆,徜徉在课外阅读的享受之中,将中学时代错过的书籍、知识都补回来;有人选择学好一门外语,为将来出国留学作好准备;有人选择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甚或是创业行动;也有人热衷于考各类证书,一门心思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砝码……

    可以填充课余时间的活动是丰富多样的。也许,有很多新生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社团时,会感觉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也许,会有学生选择尝试各种社团,总以为多多益善,每天看似忙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却荒废了专业的学习,忽略了提高效率和效果。

    其实,加入社团与否,选择什么样的社团,不妨先反问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你想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记忆?你的选择决定你的大学生活方式。

若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1日 11 版

一个西部贫困县的职教探索
中职教师的来路在哪?
选择社团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义务劳动成了必修课
拿不到学分不能毕业
施珊珊:我相信生活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广西投入4000万元支持县级职校办学改革
天津:高职院校来了留学生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