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的一个农村小学,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感到自己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被颠覆了”:孩子们在田埂上跳芭蕾舞,在破旧的教室前拉小提琴、吹圆号,集体临摹梵高的画作……而他们的艺术素养都是从零开始养成的——在3个月内,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给他们上了20次课。
这给了王登峰很大的启发:就像他自己一样,很多学生学了14年体育,篮球、排球、足球都练过,却什么技能也没有学会,什么兴趣都没有养成。
如何把同样的思路用到体育教育上,用10次课就能让孩子们喜欢上一个项目?
武术成为这个实验的一个突破口。“讲了多少年,做了多少年,但效果就是不满意。”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赵光圣于近日刚刚当选为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首任主席。在他的记忆中,2004年开始,武术就被要求进入中小学课堂,但一直遇到瓶颈和困难:青少年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没有区分训练和教学,没有把运动员和普通学生区分开。
“我们的武术课自身存在问题。”赵光圣说,“孩子们心目中的武术,在武术课上找不到,他只能去其他方面寻找寄托,比如武打小说和电影。”
近日,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在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上海体育学院等26所高校宣布成为联盟成员单位。这是“武术进课堂”的一次新的尝试和努力。在王登峰看来,这个联盟的任务就是动员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创编出让孩子上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对武术产生兴趣。这个思路,也将引导之后的其他体育项目教学。
换句话说,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把所有教育系统的专家组织起来,解决好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的武术课“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教授屈国锋看来,体育教育与艺术一样,“学会一首歌,兴趣就来了。同样,学会一个腾空飞脚,学生就对武术感兴趣了。”因此,必须把一些基本的擒拿、摔打动作设计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才能使学生接纳。
针对武术教学陷入训练式、比赛式的现状,屈国锋认为,应该首先认清自己的教学对象:不要觉得有难度、水平高的武术比赛才是重点,而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学校武术不是武校,也不是以培养运动员为目的,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是活动,不是比赛。”屈国锋说,要把武术教学改造成全体学生都需要的方式,而不是走入竞技体育的怪圈。
王登峰用“两个凡是”来形容现在的教学方针: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凡是能达到锻炼效果的,百无禁忌。
不过,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相当丰富:有套路,有格斗,有各种各样的拳法……武术进课堂,到底要让什么样的项目进去?
在赵光圣看来,在武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对象是普通学生,因此,一定不能过于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老师要求压腿压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练,还没压到那个程度,学生就受不了了。武术要不要基本功?要的。但你让他练一个鲤鱼打挺,肯定比压腿的兴趣要高得多。”
他认为,对于某个学生来说,即便只练会一套像样的拳法,也能够终身受益。针对武术的地方特色,在武术课设计上,最好要做到“一校一拳”,没有必要搞“国标”:比如广东就练南拳,河南就练少林拳,既可以因地制宜,又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在“一校一拳”的基础上,也要形成合力,搭建出平台。在联盟的成立仪式上,北京市西城区、浙江省温州市、河南省登封市、吉林省长春市等成为首批武术教育试验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专业院校将与这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合作,签订武术教育项目合作协议,共同进行武术教育的设计。
一些积极的地市也在做出尝试,如吉林省即将把武术作为中考的考核内容,在体育考试中占5分。
当然,各个高校的武术老师也提出了不少现实的困难。比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主任林小美觉得,长期以来的武术教学中,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内容都非常欠缺,导致现在练武术的人群中,都是中老年人唱独角戏,青少年基本不感兴趣。“整个教学内容都非常陈旧,难教、难学、难练。”
武汉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石爱桥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保障不了,高中的体育课经常被占用,还有多少时间能允许武术进课堂?”
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霍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