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新阅读时代

六个年轻人的网络阅读进行时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2日   10 版)

    卓尔

    张晓桐

    武夷

    陈思渊

    蒋莉

    九夜茴

    网络阅读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分类详细的阅读网站、日新月异的阅读终端、兢兢业业并每天更新的网络作家,为网络阅读者提供了从内容到平台的全方位的服务。然而,网络阅读带给年轻人的,究竟只是载体的变化,还是和内容一道开创了新时代?

    这几个年轻人的网络阅读故事,也许能勾勒出一个具象的答案。但这答案,其实也在时刻变化中。

    手机阅读成主流

    卓尔,女,18岁,广州,高中生

    对当下的中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常规装备。卓尔也不例外。卓尔形容手机在他们班的普及率,是“人手一个”、“手机不离身”、“接受讯息最重要的途径”。

    中学生在学校接触电脑的机会并不多,回家又有家长管束,于是能随身携带又功能强大的手机成为他们上网最常用的“利器”。卓尔介绍,手机对他们来说的主要功能就是聊天、刷微博、看小说。

    “我们现在高三,看课外书不多。班上40个同学,习惯用手机看书的大概有10个。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则喜欢看武侠玄幻类。”卓尔说,“老师支持我们阅读,但应该不希望我们看这些内容。”

    卓尔对纸质书更感兴趣:“网上那些小说内容我不喜欢,我喜欢把纸质书拿在手里的感觉。”但她还是下载了一个手机阅读软件,她相信自己不久就将加入“手机阅读大军”。“以后上大学,肯定有很多空闲时间,这样就不用带大部头的书了。我准备看谢尔顿·西德尼、丹·布朗的小说。”

    值得补充的是,卓尔与记者的交流是她通过手机QQ完成的,打字之快,丝毫不亚于电脑键盘;而她提供的头像,也恰好是一张她拿着手机的对镜自拍。称这一代年轻人为“手机一代”,似乎已经不过分了。

    离不开网络学术资源

    张晓桐,男,23岁,北京,中科院硕博生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加速器”,这个专业听上去颇为高深。硕博连读的张晓桐,学习资料除了课本、讲义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网络的论文。“学校会购买一些数据库,比如web of knowledge,我们用内部网能免费下载。”张晓桐说。

    相比纸质论文,张晓桐觉得网络学术资源有两大优势:一是数量种类浩繁,很多国内没有纸质版的论文在网上也可以轻松查阅;二是成本低,既能免费下载,又节省了打印、购书的费用。所以,张晓桐总结道:“论文肯定要用电脑看。”张晓桐一般通过电脑网页阅读,一方面是电脑操作更方便,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烦恼总是相似的——“想买个阅读器,但还没攒够钱”。

    也许因为是工科生,张晓桐业余还喜欢看科幻小说。对这一类书,他的选择是在网上看,但遇到特别喜欢的,会购买纸质版用于收藏。而对于其他的网络小说,张晓桐并不感兴趣:“没有网络小说,也许我会买点别的书看,或者干脆出去运动了。它对我不重要。”

    寻求电子书和纸质书的结合

    武夷,女,24岁,西安,文案策划

    武夷曾经看过几百本网络小说,如果换成纸质书,那是相当壮观的一摞,不过,现在这些小说都静静地躺在她的电子阅读器中,再也没有被打开过。“从大二开始接触网络阅读,研三的时候没啥事就天天看。现在上班了,就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看,不过也看得少了。”武夷说。

    在武夷的阅读比例中,纸质书和电子书基本相同,只是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电子书只看纯消遣的,有意义的书都会去买纸质书。除了小说,基本没在网上看过别的,偶尔有些早期的工具书找不到纸质版了,会在网上找一找。”虽然看的多,但武夷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并不高:“基本没啥营养含量,看着打发时间。更不会为了追小说花钱,一般只看连载完的、免费下载的。”

    豆瓣网读书频道最近推出了电子图书,将最新出版的纸质书制成电子版,兼具纸质书的严谨和网络阅读的便捷。读者只需支付10元左右,就能在网页、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阅读。武夷对这很是喜欢:“内容严肃、价格便宜,可惜现在还不支持‘电纸书’的终端。”武夷只用‘电纸书’看电子书,因为这类终端的屏幕显示效果十分接近纸质书,“电脑和手机的屏幕都太伤眼睛”。

    对爱书的武夷来说,读纸质书依然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乐趣。她说:“看纸质书能让人慢慢思考。这是一种感觉。”

    在网上逛遍世界博物馆

    陈思渊,男,28岁,上海,画家

    陈思渊是一个国画家,与这个身份相映衬的是他身后满满一书柜的画册、字帖。在他的画案上,摆着传统的纸墨笔砚,与古人不同的是,还有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河南朱仙镇年画的图片。

    美术类书籍一般价格较高、体积较大,念书时还有学校图书馆方便查阅,毕业后,陈思渊发现了网络资源的妙处。为此,他专门购买了一部大屏幕手机和一台平板电脑,方便浏览画册。

    陈思渊在网上免费下载过《中国敦煌壁画全集》、《中世纪意大利艺术》等几十部完整的画册;也在淘宝网购买过一些珍贵图书的电子版,比如花20元买到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0卷)》。有些书因为年代久远等原因,纸质版已经遍寻不得或者价格高昂,但电子版仍能找到,陈思渊就这样得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画像石全集》。

    最近,他又发现了一个艺术宝库——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资料库。陈思渊介绍,越是一流的博物馆,越会把馆藏作品的高清大图和详细资料在网络上共享,不但有详细的分类检索,而且一般能免费下载或者在线浏览。陈思渊说:“这本身是一种公共教育。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开始做了,只是图片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网上逛博物馆,极大地扩展了我的视野。世界上那么多博物馆,不可能一个一个去;即使去了,也不能保证看全每一件作品;即使看全了,展出的也只是藏品的很小一部分。而在网上,你想看多久看多久,24小时不闭馆。”陈思渊说。

    网络小说分类:赌石、随身空间、修真……

    蒋莉,女,28岁,杭州,公司职员

    如果把小说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历史、爱情、侦探等,但把这一套分类体系用在网络小说上,就显得太“狭隘”了。也许有人这时要插话:“网络小说嘛,可以分为玄幻、穿越、同人……”其实,这也是几年前的老分类了。据网络小说的资深读者蒋莉介绍,现在流行的类型有“赌石”、“随身空间”、“修真”……

    所谓“赌石”类小说,讲的是古玩收藏鉴定,它的流行契合了当下收藏热的背景;“随身空间”指的是主人公拥有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里面存在一个另类空间;“修真”则是从仙侠小说发展而来,结合网络流行文化,还联系上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形成的新型小说类型。

    此外,庞杂的网络小说大系还包括“魔法校园”、“异类兽族”、“合租情缘”等几十种细致的分类,并在不断扩展中。从这些分类不难看出,网络小说可分为三种,一是脱离现实的极致想象,二是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三是现实背景中的想象。它们的共同点是,竭力满足读者口味。

    被问到“你对哪部网络小说特别喜欢”时,蒋莉认真想了想,说:“没有。”

    网络文学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九夜茴,女,30岁,北京,网络作家

    九夜茴的成名,是因为2005年在网络连载了小说《弟弟,再爱我一次》(又名《花开半夏》),这部网络小说后来出版了纸质书,风行一时。有趣的是,由此成为作家的她,之后再也没在网上写过小说。

    上大学时因为时间多,爱写作的她就在网上写起了小说。因为每天不断有读者催促更新,所以七八万字的小说不到一个月就写完了。九夜茴说:“在网上写作效率高,现在进行纸质小说写作,就没这个速度了。”

    九夜茴认为,网络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以前,最早的那些人,如被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的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他们飘忽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在论坛上写的东西和传统文学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东西,仅此而已”。第二阶段是九夜茴这一拨儿人,时间在2005年左右。“网络写作已经较为成熟,我们写完书很快就能变成纸质书。”《诛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第三阶段就是现在,网络文学几乎已经成为与传统文学并行的形式。

    九夜茴说:“不只是载体的区别,一种新的阅读模式形成了。年轻人习惯于读连载、付费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动辄百万字,转变成纸质书已经很难,市场不接受。而且它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渠道、平台、盈利模式、内容提供者、受众,并不依赖传统文学的规则。”

    九夜茴分析,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文学质量差,是因为它没有门槛,无论质量好坏,都一起出现在读者面前。“其实传统文学也有很差的作品,只不过事先经过编辑这道手,不好的提前被扔进废纸篓,而网络文学不幸全被你看见了。”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2日 10 版

报人散文:接地气 重现实 有思想
六个年轻人的网络阅读进行时
《小说选刊》发行量逆袭要领
《记忆洪荒》讲述“文革”中的军旅人生
诡异的低语
门罗新书《亲爱的生活》讲述“爱的故事”
“明年我将衰老,今天青春万岁”
张译: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
“中国梦 我的梦”全民诵读活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