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乡村旅游的密云探索

本报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5日   11 版)

    史庄子村民俗户

    姜蕾摄

    古北口村文化大院

    苏航摄

    民俗户荟芳阁的厨房

    苏航摄

    密云的乡村旅游在北京各个区县中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子镇的遥桥峪村是北京最早做民俗旅游的村,遥桥峪村有建于明朝的一座城堡,至今仍然保存得比较完好,由于紧邻旅游景点,有些游客游览了景区后还希望在附近吃住,慢慢地农家乐就发展起来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整个密云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乡村旅游的收入已占密云旅游总收入的16%。

    史庄子村:高起点发展民俗旅游

    平坦宁静的乡间公路旁,是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建民居,密云县不老屯镇史庄子村民俗户郭素英家小院门口,挂着儿子的照片和网格团小组——团员示范岗的承诺事项:我承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假期期间,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回村教授村民尤其是民俗户一些日常医务护理和急救措施等常识,使我村的民俗旅游服务行业更加周到全面。

    郭素英的儿子2011年参加工作,是北京北大医院的一名护士,对于家里参与民俗户旅游经营,他一直特别支持,村里民俗户的各种信息也早被他放上了58同城网和赶集网,让藏在密云深山里的小客栈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史庄子位于密云水库以北,紧邻不老湖,空气质量之好是别处复制不了的。村庄周围的山坡上就是万亩油松次生林的边缘,村子南面的不老湖是以半城子水库为基础开发建设的,蓄水量700多万立方米,水库鱼更是别处难寻的美味。湖底有麦饭石,麦饭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客人来到史庄子村主要是爬山、钓鱼、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宁静慢生活。

    今年国庆黄金周前5天,郭素英家的客栈天天爆满,她告诉记者,此次国庆黄金周的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由于地处泥石流多发地段,史庄子村的田地已经基本退耕还林,干民俗户之前,郭素英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1000多棵栗子树,“每年的收入固定在8000元~1万元,参与民俗户旅游经营,去年一年的收入就有5万多元。”郭素英说。

    “目前,村里参与民俗户经营的有30多户,加上集体预留的10套洋房也用作旅游接待,全村一天能住下400多客人。国庆7天接待的全是北京客人,还有不少客人因为实在接待不下走了。”史庄子村的村支书郭瑞环觉得,今年“十一”游客天天爆满的场面,对村民参与民俗旅游经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前观望的和不想干旅游的人,这下都要干了。”

    “如今你看到的村容村貌都是村里统一改的,以前村里都是破烂的大石头房子,这儿搭个棚子,那儿弄个鸡圈猪圈,下雨出门就是两脚泥。”郭瑞环说。2009年,史庄子村开始新民居的建设,13栋样品房一建好,和旁边的大石头房子就有了鲜明的对比,之后的4年,村干部、党员带头拆旧房建新房,史庄子村有了现代化的崭新面貌。2011年,史庄子村的新民居建设初具雏形,在密云县委的指导下成为“民俗旅游示范村”, “县里给了我们优惠政策和近200万元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搭台唱起了民俗旅游的大戏”。 郭瑞环说。

    因为爱人是党员,郭素英家也是村里第一批带头搞民俗户的。2009年,她家拆了2007年花费14.5万元刚盖好的四合院新房,自己又掏了5万多元,盖起了现在的133平方米,四厅两卫的洋房,当然这也说明了夫妻二人的魄力和眼光。深秋,小院里晒着新做的红薯干和从山上采来的松蘑,“小鸡炖松蘑、水库鱼、玉米贴饼子、大渣子粥、豆饭最受游客欢迎。村里组织的民俗户培训特别多,有理论有实操。团县委联系了北京全聚德和眉州东坡的特级厨师来给我们做过培训。”在这两年的经营过程中,郭素英从一些谈得来的客人那儿长了不少见识,她知道要经营好民俗户,家里收拾得不干净利落不行,做饭不好吃也不行,如今她对卫生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

    发展民俗旅游短短3年时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就快建设完成,一条穿过松林的登山步道和7个休憩亭正在修建中,今年8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到不老屯镇史庄子村调研时,又将村里无线网络覆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未来的史庄子村的乡村旅游将获得快速发展。

    古北口村:以环境促发展,以发展助环境

    荟芳阁是密云古北口村今年新改造的一家民俗户,新改建的小院干净整齐,为了冬季也能开门迎客,小院的一部分修成了阳光大棚。中午,阳光会透过玻璃暖洋洋地照进大厅,厨房里标准配置的消毒碗柜最让游客放心,标间客房里都带独立卫生间,床上用品是由县里配发的印有密云旅游统一标识的卧具,雪白的床单上立着一只主人家制作的布老虎,这才让人醒悟,此处不是宾馆的标准间,而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户。女主人王海兰告诉记者,赶在5月旅游旺季到来时开门迎客至今,纯收入已经有五六万元,单是黄金周就收入近两万元。

    距北京市近100公里的古北口村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这个地处边塞的小山村里庙宇林立。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古北口村大大小小的庙宇共有14处,其中最著名的是杨令公庙。每年,杨令公庙、药王庙都有定期的庙会,场面热闹。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明长城,更有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北齐长城。而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也是炎黄子孙抵御外侮入侵的历史见证。

    走进古北口村“古御道”的仿古牌楼,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一条4米宽的花岗岩古道蜿蜒伸向蟠龙山深处。据传,这条古御道是1682年康熙出关时修建的,如今为了重塑边塞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参照当年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了复古改造。顺着古御道前行,街边一家家挂着统一质地标识的民俗旅游小客栈映入眼帘。

    在古北口村,县委、县政府关于“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建设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古北口村村委执委张学成说,村里的民俗旅游合作社对于民俗户实行统一管理,包括住宿标准、餐饮价格都要求上下一致,不能宰客拉客。古北口村现有420户农户,目前搞民俗旅游的有110户约占46%,他认为“民俗旅游的发展也是一个意识慢慢转变和能力渐渐加强,由小到大的过程。”

    2000年,利用村里紧邻长城和庙宇众多的资源优势,古北口村开始搞民俗旅游。“当时农家小院的住宿标准是15元/人,30元可以包一个人的住宿和三餐。搞民俗旅游,没有资金,我们村委会这个班子带领30多个村干部共同抵押贷款,借了几十万元,修了长城步道、村里的道路和停车场。”张学成说。从2007年开始,古北口村的民俗旅游发展已经跟不上游客的需求了,接待能力和住宿标准都不能让游客满意,于是党员干部带头开始改建房屋、装修卫生间,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农村厕所盖在猪圈旁的习惯。

    “近年来,我们一直抓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村委会班子从2001年以来没有变动过,认识高度统一:只要做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搞上去,我们要以环境促发展,以发展助环境。”张学成说。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使古北口村民的经营收入得到提高,也使村民的素质有所提高。

本报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5日 11 版

国家旅游局调查涉嫌违反《旅游法》旅行社
乡村旅游的密云探索
乡村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
旅游合作专业委员会成立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