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高考英语改革不需要太多情绪化宣泄

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5日   02 版)

    这几天,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充斥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众多议论中也夹杂着不少个人情绪化的宣泄。比如,有许多评论说,“放眼全世界,还找不到哪个国家能将英语放到超过母语教育的地位之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英语”云云。事实上,这类说法也有夜郎自大、诉诸个人感觉之嫌。

    “英语热”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都在持续升温。今年3月,日本自民党汇总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提案内容包括,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大学入学和毕业需要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一定成绩。最近,从日本文部省获悉,关于目前作为非正式科目开展教学的小学英语的开课时间,已基本决定将从目前的小学五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中新网10月23日)。和中国一样,日本人也是“应试英语”盛行——靠死记硬背学英语,考试过后便忘得一干二净。

    韩国也有“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按照韩国“2014年度高考体制改革方案”,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更大了,和语文、数学、探求这三门课并列,有学者仔细比较了中韩高考的英语试卷,认为韩国高考英语的难度远大于中国高考。(《广州日报》10月23日)

    公开讨论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哑巴英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这实质上是在拿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能力,来否定英语的“读写”能力。当前偏重读写能力的应试中,英语教学更重视语法和读写,听说的地位自然很低。

    前段时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会超过5%。笔者注意到,这个结果也被很多人拿过来批判英语教学,认为这是国内英语教学的失败。事实上,这个调研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一方面,它只涉及英语听说,并没有包含读写译;另一方面,调查涉及受众太广,毕业生的工作一旦跟英语无关,自然做不到用外语流利表达。如果限制在一部分群体内做调研,如研究生、外企等,或仅限于读写能力的调查,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笔者了解,研究生教育偏重读写能力,能够读懂英文参考文献、会用英语写论文和翻译相关资料即可。不可否认,在媒体扩音器的传播下,“不超过5%”的劣势就被彻底放大了。

    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并不是对过往实践及经验的全部否定。似乎,每一次改革都变成公众借机对“应试教育”进行鞭挞和批判,甚至成为个人情感的宣泄。事实上,“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通过枯燥的记忆积累的知识是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进行的研究表明,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毋庸置疑,优秀和卓越的人才背后都是枯燥地重复,刻苦努力地付出。

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5日 02 版

房价撒腿跑,“问责”灵不灵
拆分巨型学校取消大班额
8个干部为什么需要一座豪华办公楼
停车3分钟即熄火:勿以善小而不为
中国如何与“世界工厂”说再见
高考英语改革不需要太多情绪化宣泄
汉字听写比拼的局限
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