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10月18日,“艺术温暖心灵”公益项目推介会上,来自云南、青海的一群乡村教师演唱了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映山红》,演唱中的和声都由他们自己编配,这让在场的专家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这群演唱者虽然都在学校里教音乐课,但只有两人是音乐专业出身,其他人有的不会看简谱,有的上音乐课时只是按开关放录音让学生听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没有嗓子”难以开口唱歌。就是这样一群老师,在专家的指导下,仅仅经过两次进京培训,就有了这样的成绩,让专家们刮目相看。
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的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童萌基金,其开展的“艺术温暖心灵”项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希望通过艺术教育和心理辅导带领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通过掌握学习艺术的方法,树立信心,感受集体的关怀和温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童萌基金执行主任张世慧介绍,项目选择的切入点是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的,尤其是在“艺术能否温暖心灵”、“艺术如何温暖心灵”两个关键点上。“面对偏远和不同地域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以美育为主的童萌基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给学校补充器材?给学生送慰问?好像都没有触及到核心的问题,最后我们选定学生、教师、学校能够‘多赢’的公益项目,帮助当地教育部门提升师资水平,帮助农村学校补充艺术器材,建设校园文化,让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农村学生能够成为持久受益对象。
因此,“艺术温暖心灵”项目除了筹集社会资金向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学校捐赠文体器材,帮助建立文体兴趣小组外,还让每所参加项目的学校选派10名教师进京接受4次培训,每次10天,以艺术教育和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在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王大龙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话说,要以艺术教育开发人的智慧、快乐和自尊。我们不能只把艺术教育看做是培养某一方面的技能,艺术教育可以使孩子们感受真善美,没有审美能力,就不会懂得善。他认为,我们学校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课程分等级,语文数学是第一等,音体美是最末等。其实,艺术教育包括听觉、视觉、动觉,都与人脑的开发关系紧密,同样可以发掘人的才智。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另一位理事王玲用具体事例讲到了艺术教育温暖孩子心灵的作用。她认识的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从小就爱打架,后来志愿者去教孩子们唱歌,与这个孩子慢慢熟悉。有一次孩子打架后流血了,志愿者就给他包扎,关心地问他疼不疼,在此后的几天里,志愿者每天都关心孩子的伤口,带着孩子一起唱歌,不久孩子真的改变了,愿意跟志愿者交流,性格也渐渐开朗,不爱打架了。
她说,我国有留守儿童6800万人,他们缺少爱,多数自卑、孤僻,缺乏自信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说爱可以温暖心灵,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感受爱的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姚宾岳教研员多年参加儿童无稿剪纸的研究,她在研究中切实感受到,艺术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她说,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不是把传授知识和技能当做教育的目的,而是发掘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情感表达。
“艺术温暖心灵”公益项目虽然开展了不到一年时间,但项目带给四所农村学校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该县的阿科中学和三中都是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
参加合唱兴趣小组后,阿科中学12岁的女孩梁锦打消了“读书没用,出去打工”的念头,她现在是学校合唱队的指挥,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同时也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好学生。在学期末,她的地理考试成绩由上学期的15分,提高到这学期的65分。因为地理老师就是合唱团的老师,她不能给老师丢脸。
第三中学的蒙礼生校长介绍,他们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有2800多名学生,住宿生近1700人,留守儿童占1/2。学校除了文化课以外很难开展其他活动,孩子在学校里待得十分沉闷,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为找回流失学生伤脑筋。学校参加了“艺术温暖心灵”项目后,艺术教师接受培训回去都积极想办法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在兴趣小组里被认同、欣赏,成为某个方面的佼佼者,他就不会与老师对抗,不会与同学疏离,他更希望通过努力能被认可,更渴望与同学交流进步。‘艺术温暖心灵’公益项目温暖了兴趣小组中孩子们的心,把他们留在了学校。”今年秋季开学,该校的学生规模已经增加到3000人。
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大源学校教师慕浩说,他们的学校在青海塔尔寺东南,首次参加项目培训的教师回去后组织成立了美术、书法、体育、竹笛、合唱小组,尽管学校条件简陋,但“有兴趣的孩子还是乐此不疲准时参加活动。孩子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像小鸟一样快乐,他们对艺术学习产生了兴趣,也更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了。”
与此同时,参加项目培训的教师们也受益良多。经过培训,那些从来不会唱歌、不会书画、不懂舞蹈和乐器的老师们,也放开喉咙、拿起了画笔,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找到了快乐并挖掘了自己的潜力,更增加了职业发展的动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