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圆梦中关村

解江冰:小晶体 圆大梦

本报记者 王梦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7日   03 版)

    中关村人才特区

    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中关村加快建设首个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所;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

    中关村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飞行员的飞机座舱盖被震碎了,碎片溅入飞行员的眼睛。但英国医生哈罗德·里德利惊讶地发现,它居然没有产生“异物反应”——碎片的材质是PMMA,又叫有机玻璃,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可植入眼的人工晶体”的由来。

    这片小小的晶体能做什么?

    “通过手术植入,取代人眼中的天然晶状体之后,它能让因为白内障而致盲的人重见光明。”解江冰博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位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的梦想,就是让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软式人工晶体,挽救中国500万白内障患者的眼睛。

    资料显示,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内障大国。在全球约4000万盲人中,中国就占18%,其中,白内障又是第一致盲因素。“如果说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晶状体就是相机的‘镜头’。” 解江冰解释,“随着年龄增长,原本清澈透亮的晶状体,会慢慢变灰、变白、变硬,直至完全阻挡光线进入眼内。这种混浊的晶状体,就被称为白内障。”

    中国有句俗语,叫“老眼昏花”。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白内障是由于衰老而自然产生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中,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97.8%。还有媒体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致盲患者约40万人,轻者伴着“眼朦胧”度过晚年,重者半年或一年内不做手术,就会陷入一片黑暗。

    在美国时,解江冰曾连续7年担任全球第二大眼科医疗器材公司美国眼力健公司(隶属美国雅培公司旗下)的研发科学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手术的普及率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国内70%手术植入的还是‘硬式人工晶体’,在美欧日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被淘汰。我们至少比西方落后了10年。”他惋惜地说。

    国内外医学界公认,手术摘除白内障并置换人工晶体,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但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约2000万例此类置换手术中,美国占350万例,中国仅占100万例。即使在接受白内障手术的老百姓中,大量选用“硬晶体”植入,也使部分人的手术过程备受煎熬。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高分子材料学博士毕业的解江冰说,“硬晶体”的价格相对便宜,但是由于不能折叠,手术时,需要一个至少6毫米的切口才能被“送入眼内”。“这种手术创伤大,几天后才能拆线,视力恢复得慢,诸如角膜散光等并发症,也比较多。”他说,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选材更加轻薄、可对折的“软晶体”,逐步在发达国家取代了前者,“通过折叠,无需麻醉和缝合,一个2-3毫米的切口就能把‘软晶体’植入眼中。病人的痛苦大大减少,手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到正常视力。”

    但对中国老百姓而言,“软晶体”的弊病也很现实——价格高昂。记者发现,目前由于“软晶体”高度依赖进口,售价少则两千元、多达上万元。

    “该怎么终结国内白内障患者‘用硬晶体痛苦’、‘用软晶体贵’的局面?”带着这个思考,已近不惑之年并获雅培首席科学家头衔的解江冰,于2010年选择回国。当年4月,他创建了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做点事情”。

    解江冰用“从美国梦到中国梦”,来形容选择回国的心路历程。

    “回想十几年前,我是怀着坚定的‘美国梦’,一路经过托福、GRE、申请奖学金、签证等一道道关口,才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的。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我找到了工作,买了房、生了子,日子终于安定下来。但始终为错过中国千年一遇的发展机会而遗憾。”他说,经过对国内的一番了解和考察,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他决定回国创业,“这一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他的“中国梦”很具体,用“中国晶体”回报祖国。

    如今,三年过去了,解江冰创办的Eyebright公司已经研发出第一个产品:打着“中国制造”烙印的可折叠一件式疏水性非球面人工晶体。“7年的国外研发经验,让我能掌握这个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我还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完善细节,使‘中国晶体’比西方产品更趋完美,也更加实惠。”他说。

    在解江冰位于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的办公室里,一枚“比小拇指甲盖还小”的淡黄色晶体,静静躺着。它身上顶着11项国家专利的“光环”,解江冰希望这一严格按照中国人眼模型设计的“软晶体”,能成为改变500万中国白内障患者命运的那双“蝴蝶翅膀”。

    “在西方产品的基础上,‘中国晶体’致力于完善三点:生物相容性更好,视觉质量更好,更适合于中国患者人群。”解江冰朴实无华的三个“更好”背后,承载的是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高次非球面设计、基于中国人眼模型设计等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我希望‘中国晶体’嵌入后,能让老百姓稳稳地用上20年。”

    这枚“中国晶体”,目前已经与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4家顶尖医院合作,完成了临床医学实验。在走完国家注册手续后,它将正式“起飞”。

本报记者 王梦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7日 03 版

网络时代专家随便讲话会很快露出破绽
偷拍窃听的音视频是否应在法庭公开
解江冰:小晶体 圆大梦
郜春海: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