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有哪些奥秘?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斌教授看来,懂政治、但别玩政治;谋势重于谋事;了解自己的劳动力资源等因素或许是那些成功者的诀窍。
日前在西安举行的清华EMBA名师管理论坛上,杨斌分享了由清华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研究的“中国成功企业的管理之道”的成果。
说起这项研究的初衷,杨斌说,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崛起,美国企业暂时落后,几十位美国学者远赴日本寻找答案。从“丰田”的“精益生产”,到另一些企业的“终身雇佣”、“内部工会”等等日本生产模式,让美国研究者找到了答案。近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动力,这种增长由一个一个的企业发展所支撑,他们的经验已经到了应当总结和利用的时候。
这项研究选取了60个来自不同行业的样本企业,他们的共性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
企业家要把握三种环境
在杨斌看来,中国的成功企业都具备9条经验,即“中”的精神、“变”的战略、“强”的领袖、“家”的组织、“融”的文化、“和”的环境、“集”的创新、“搏”的营销以及“敏”的运营。这些被不少业界人士称为“九字真经”。
在被访问的企业家中,通常都会很看重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这个大环境。他们共同的认识是,有限时间内,企业无法改变环境,就决不做环境的牺牲品,也别把环境的积极变化作为可依赖的前提。这样的逻辑也是之前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所说的“在商言商”。
但在适应大环境的同时,企业家们还面临“中环境”,也就是大家所处的行业、格局,或某种政策、细节以及地区上的变化因素。这个层面上,成功企业家们更愿意发挥自己的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本事,去争取为企业赢得一些先机。
当然,还要“把控小环境”,企业内部及企业周边的上下游资源,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和成功企业相比,“到了非变不可,才推动变化”往往是失败企业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海尔集团的“砸冰箱事件”令人记忆犹新:张瑞敏拿出76台有瑕疵的冰箱,谁的责任谁砸。张瑞敏让员工砸冰箱,并不是海尔冰箱销路不畅,而是因为“变在未见”时,张瑞敏对公司未来“变”的理解,先于大多数人。
杨斌的发现是,败的企业因“忙”而亡、因“盲”而亡。忙碌,和因忙碌而没有时间把握方向,都是失败的诱因。“领先者要学会下闲棋、布闲子。”用乔布斯的话说——虽然现在看起来,都是在布闲棋、闲子,但十年之后你再转回来看,那些布下来的点连在了一起。
劳动力变化带来的挑战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如果提问企业家,“你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你的海外同行在做什么?”他们都能如数家珍。杨斌曾让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从50种西方流行的管理工具中,选出一种自己应用最多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标杆管理”——看别人在做什么,别人怎么做,拿过来我能不能用?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也曾多次提到:我们一直当跟随者,占了很多便宜。但现在,没得可跟了,接下来我们怎么领着打,这是个新课题。
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之一,还有过去低人力资源成本的转变。
“过去,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拥有低成本优势,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差序格局’有关。”杨斌认为,中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曾经遵循着“长幼有序”,服从性强。同时,刚刚脱离贫穷的他们,追求温饱,对于高强度的奖惩激励也高度敏感、反应强烈。这些,都是过去这个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特点。
但未来会如何?富士康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发生后,一位日本学者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中国的劳动力队伍,正从编织袋一代向拉杆箱一代转变”。
编织袋一代,觉得自己的未来在家乡,所以他们有希望,有信心;而拉杆箱一代却觉得自已的未来在城市,所以他们的梦灭得早,灭得快。学者以此来回答,为什么富士康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在讲“我们的员工激励、食宿条件、员工福利比起同行很多企业都更好”,可类似的事情为什么还会发生?——他们不是因为食宿无法保证而跳楼,他们是看不到希望。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的观点也颇有启示,中国过去二三十年这种人力资源优势,不是低成本优势,而是低人权成本优势。
“这话让人听了感到沉甸甸的。”杨斌表示,这些细微的变化,其实是在提醒企业管理者,过去非常有效而低成本的优势,将来很难持续下去。
企业为何走向失败
“在中国,很少有企业能够停下来搞改革。”杨斌形容当代中国的管理智慧,是“开着飞机修飞机”,出了问题再补救,多数企业缺乏一些有预见性、更有生命力的管理理念。那么,失败的企业为什么会失败?课题组也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公司的“老大”,专长和精力投入最多,成了公司里最忙、最累的那一个,这时候,公司就开始走向失败。
二,公司里弥漫着“端更大的饭碗”的气氛。企业内部需要“打天下而非端饭碗”的氛围,而非仅仅意义上的“职业化”。公司里一旦有人开始讨论,这是你的公司,不是咱们的公司;是“熬”的心态,而非憧憬的心态,公司离失败就更接近了。
三,公司在高速扩张期,滋生了运营管理“还行、过得去、差不多”的心态。一旦进入增速放缓、激烈竞争时期,就会爆发危机。还是那句话,木桶有短板不可怕,底部出现洞,那才是大问题。
四,公司总想“我赢”,不在意“我们赢”。企业上下游没有形成良性生态圈,行业中形成异数,以及与政府之间演变成对立,都是失败不可避免的因素。
五,以营销、销售起家的公司,路径依赖式地拉大了不同的长板与短板的差距。比如,原来就是营销、销售强,结果越来越强,而其他方面,如生产、研发、管控、财务、资金跟不上。尤其是一些CEO,本身有营销、销售专长,就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六,在过去的成功中,“理性地”忽视、消解外界和对手的变化。每当有人告诉你,对手最近在做一件什么事,你马上把这件事理性消解,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东西没戏”,这就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七,公司开始理想化的追求媒体喜欢的目标和传奇,犯下超过自己能力的错。这些企业,开始不自量力,甚至去做一些听起来好玩的事,而忘记自己的“老本行”是什么。
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中国企业传统的高管趋向于“家长式”领导,树德、立威和施恩。对此,杨斌提出了新的看法——“兄长式领导”。他认为,家长式领导必须调整,变成兄长式领导,而这种变化也正在中国企业中悄然进行。
目前的中国企业中,员工队伍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比如趋于年轻化,要注意领导风格上的主动调整,也就是从家长式向兄长式的调整。比如以“立魅”取代“立威”。当好大哥,能够让整个的组织成员,特别是组织的核心成员能够照顾到他们的利益,让大家共同发展。
本报西安10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