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智库,日益发挥着政府“外脑”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国际影响力,都越来越需要智库的思想支撑,需要智库发挥“咨政启民”的作用。由于在重大决策上的影响力,智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后的“第五权力中心”。
10月23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原国务委员戴秉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陈小工,中联部副部长艾平,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外交部部长助理郑泽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等百余名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成立大会并分别致辞,向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贺,同时对研究院发展提出了希望。大会还宣读了国务委员杨洁篪就研究院成立所作的专门批示。
国际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戴秉国指出了国际战略研究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他强调,战略研究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战略方向谋划与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的成立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希望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不图虚名、务求实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把研究院办成生产思想的工厂、培养高端战略人才的摇篮”。
作为国内知名智库的代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中国外交正在从“应对型”向“经营型”转变,中国正在从现有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转变为改革者和推动者。在此过程中,需要新型的智库贡献真正的智慧。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北大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北大校长王恩哥表示,发挥北大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战略研究智库,已经成为北大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成为北大推进自身内涵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他表示,新成立的国际战略研究院,将力争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新型智库,努力为国家的外交和外事工作建言献策。
记者发现,与会者在谈及“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的意义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恰逢其时”这个词。智库正驱动着国际思想跳动的脉搏,它既是国家战略、政策的生产车间和储备库,又是社会思潮的引领者和影响者;既是国际关系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又是国际交流的对话平台。从某种角度讲,智库构成了决策者判断形势和制定决策的重要智力支撑,也是其他国家对一国对外战略分析和解读的重要风向标。
目前,中国外交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中国智库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智库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在思想创新和国际影响力上,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虽然“评估”和“排名”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智库的能力和水平,但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紧迫性。
就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分别对建设“新型智库”作出了重要指示。学界人士称,这将开启中国智库发展的“美好春天”。如何建成决策者“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高水平智库,正在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这样的智库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